请输入关键字!
2024-07-27   星期六   农历六月廿二   大暑 大暑
“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图)
创建时间:2006-06-19 15:58:28

“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

  (本网讯)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艺术研究研究院主持召开的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座谈会,于2006年6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来自中国各地代表性声腔剧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北京、各地的戏史专家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期间,王文章院长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接受了与会代表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捐赠的戏曲音像、书法绘画、研究论著等资料,并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座谈会开幕式上,高度肯定了在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五周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日子里,为中国戏曲剧种的保护和发展而召开的座谈会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王院长称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戏曲无一不体现着从古至今的人们对于生活的高度热爱、对乡土的深沉眷恋、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艺术的精美创造,正缘于此,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时候,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抢救、发掘、整理、继承和革新的工作就相沿不绝,并且在表演艺术和理论探索中均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这些成绩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作为国家级的艺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特别是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的建设,汇集了五十多年来收藏的数万张戏曲唱片、一万五千多小时的戏曲录音、两千多小时的戏曲录像、三万多张戏曲CD、VCD、DVD光盘以及大量的戏曲文献,将完整地呈现中国戏曲剧种的全貌,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当前戏曲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困境,但是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中国戏曲剧种的保护和发展也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副所长在题为《对戏曲剧种保护发展的思考》的长篇报告中,总结了其主持的国家课题“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当前国营剧团在经费、人才、技艺、创作、演出、剧场等方面面临的生存困境,指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是戏曲危机的外部原因,戏曲剧种自身的局限是造成剧种与时代脱节的内在原因,而剧团管理体制的滞后加速了戏曲危机的程度。因此,他强调要把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遗产,提高到作为新时期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努力提高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的自觉性,他认为应该根据各地、各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给与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而在戏曲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激活艺术生产力,创建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并加大对剧场、排练场所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演出条件;在保护人才方面,加大对戏曲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给戏校、艺校招生优惠政策,减免学生的学杂费;在良性演出环境的创建中,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尽快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对戏曲理论研究的投入。他强调应该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教育,建立保护包括戏曲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管理体制。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在座谈会上强调,民族戏曲在当代面临着挑战,做好抢救、整理戏曲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戏曲人的天职,中国艺术研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曲保护、抢救、研究和发展,这些成果给戏曲人以特别的激励。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刘厚生先生强调,戏曲的振兴更需要落实在对剧种的振兴,由于政府对演出团体缺乏了解,阻碍了许多剧种的发展,因此更需要有一个国家对剧种的政策,对剧种的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尤其应该注重戏剧分类的理论探讨。中国剧协党组副书记季国平先生认为,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办法,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保护地方戏曲剧种的工作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同时强调在方言应用于影视剧作品的同时,戏曲却趋向于使用普通话,这是戏曲人缺乏自信的表现,方言和声腔不可背离,区域文化交流和声腔韵味不宜淡化,戏曲创腔要尊重传统和观众,应该在发展戏曲的时候,把区域性的特点转化成剧种本身的韵味和特点。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从多年调查少数民族戏剧的田野经验,认为戏曲剧种的保护首先是戏曲生态的保护,生态不被破坏,戏曲剧种就可以顽强地生存下去,因此,戏曲政策对于剧种的保护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前戏曲剧种的发展中,出现了将歌舞、戏剧合并的政策倾向,各地、各民族应该充分研究地方戏曲生态的特征,有针对、有鉴别地使用政策。著名的戏史专家沈祖安先生强调,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要避免“炒作”的做法,避免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快餐,他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创造文化的文化人。长期从事戏剧领导工作的文化部艺术局原副局长姚欣以川剧为例,认为戏曲剧种的保护应该提高到非物质文化的角度,戏曲保护一定要注重剧团布局,这是戏曲拥有观众的重要前提,戏曲剧种的保护应该是戏曲界、文化界当仁不让的责任,应该是全民的保护。

  来自各地、各剧种的表演艺术家、戏史专家对上述发言作了积极的回应。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以沪剧为例,强调沪剧的发展始终与上海城市、社会、经济的变迁息息相关,因此形成了擅长表现现代生活的优良传统,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剧团解散、观众流失、人才断层等困境,上海沪剧院近年来积极地寻求剧目创作演出的新突破,努力打造艺术精品,扩大沪剧艺术的宣传,在吸纳艺术人才、争取青年观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从2004年参加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的考察,谈到对京剧现状的关注和保护,她认为京剧艺术的危机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京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遇到了相当的阻力,这显然与“国粹”的定位相距甚远,京剧院团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属于党的十六大“四个扶持”的范畴,应该倡导在大、中、小学开设以京剧为主的戏曲欣赏课程,积极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在指出评剧面临的市场萎缩、人才流失、创新不足、素质下降、媒体冷落等诸多问题之时,介绍了中国评剧院近年来采取的积极措施,特别如通过票友大赛等形式、评剧夏令营、为评剧爱好者辅导教学等形式积极培育市场和观众,在此期间,快速而积极地培养主创队伍,整合演出市场,打造艺术品牌,这成为评剧探求发展的重要办法。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则从川剧在法国、瑞士等国的商业演出,认为传统戏曲被国外主流社会认可增加了中国戏曲人的自信心,她强烈呼吁保护传统戏曲的自信,不要丢掉传统戏曲的行为艺术,应该将传统戏曲的保护政策提高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进行文化立法,积极地对戏曲传承人进行保护。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更多地强调戏曲应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应该按照企业运作、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发展戏曲,在保护戏曲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地了解市场,经营文化,包装戏曲。她认为,在当代多元化的欣赏格局中,中国戏曲实际上具有先进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有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世界性的特征,要充分了解观众的欣赏理念,积极地用市场来检验戏曲作品的品质和要素,这应该是戏曲人重要的选择。

  甘肃省陇剧院马力在其提交的《保护和发展甘肃陇剧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措施》一文中,认为陇剧一直不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事业”予以对待,因此较之于京剧、秦腔等成熟剧种,一直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特别是个别挂着陇剧的牌子、演出秦腔的方式,使陇剧名存实亡。他强调在陇剧面临困境的时候,应该避免领导一言堂的局面,注重对陇剧的深入调查和对青年观众的培养,同时提高演艺人员的素质和艺术水平。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叶明生在《四平戏的濒危状况及其研究和保护问题探讨》一文中,回顾了四平戏从明代中叶至今在福建的生存、发展历史,认为新兴剧种的发展、政治体制的变更、商业结构的破坏、历次政治运动、外来文化,以及古老剧种内部机制缺乏竞争力,都是造成传统戏曲出现危机的因素,他认为应该充分加强对四平戏等古老剧种的的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濒危剧种的保护,应该从政府和民间、总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保护。

  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曲润海强调,包括昆曲在内的中国戏曲,在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在剧种、团体、剧目、人才、资料、品牌、场所方面的保护,积极培养戏曲观众,以保证戏曲的群众性底座。他特别强调戏曲艺术是发展变化的艺术,戏曲艺术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保护,要把戏曲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剧团中,保护在演员身上,保护在民间生活中,同时也要多家保护、异地保护,因此,需要在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家底,避免掺假,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西藏艺术研究所著名的藏戏研究专家刘志群从藏戏的生存状态出发,认为藏戏在区一级与基层存在着不同的生存状态,自治区一级的藏戏团,由于资金投入较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边缘藏区,同样面临着文化遗产流失的危机。他强调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努力理顺管理、申报体制,保证文化遗产的申报能够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地方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云南剧协主席乔嘉瑞介绍了云南省进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傣剧和花灯的生存状态,认为以傣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能够有良好的生存态势,并且呈现出与现代传媒相抗衡的强势力量,主要来源于民族戏曲的语言,傣剧团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投资,在地方政府合并剧团的“一刀切”政策中,需要审时度势地考虑戏曲剧种的特殊性,否则会导致戏曲剧种在人为的因素中丧失自身发展的机遇和优良传统。山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郭士星认为,保护戏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剧种保护应该一视同仁,不要只重视大剧种而忽视小剧种,他强调文化遗产的申报要发挥专家的作用,避免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失去申报的机会。他认为在当代,政府应该取代旧日商人资助、发展戏曲的作用,承担起保护、发展戏曲的责任,同时充分要了解戏曲家底,整理传统遗存,丰富当代舞台表现。他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发挥保护戏曲剧种的带头作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交流活动,同时在当前剧种剧团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政策。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志刚在主持座谈会的时候,提出艺术走向市场并非有误,但是文化保护机制的确立十分重要,在中国文化市场不甚成熟的情况下,走向市场的经验和力量明显不足,建国以来,中国戏曲剧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剧团的生存机制。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在会议结束之际,认为座谈会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世界性的共同话题,同时也有中国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些讨论对今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理论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国戏曲剧种的保护工作。

  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和发展座谈会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戏曲剧种展”和中国戏曲剧种音像库,各位代表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来致力于戏曲保护的各项工作,表示了高度赞许。(王馗、陈建平)

(编辑 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