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皮影传承 再难也要走下去
来源:陕西传媒网 作者:柏桦 创建时间:2017-03-21 10:05:00

平均年龄71岁的渭南皮影表演团的老艺人们每天依然坚持为游客演出

渭南皮影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于一体,在灯影间演绎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皮影表演者至少要掌握、操作3至4种乐器,才能演出一台精彩的皮影戏

  1月19日,渭南皮影表演团在江苏南京与天才少年谢超东、音乐天王周杰伦等同台录制的《最强大脑》节目中展现了传统皮影艺术古朴精湛的独特魅力,节目播出后随即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渭南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传承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而渭南皮影又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完美,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如今,在这片黄土地上被传唱了千年的传统皮影戏却处在失传的危机中。传统皮影戏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又该如何传承下去呢?记者前往渭南市华州区采访了从南京演出归来的渭南皮影表演团的老艺术家们。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走——”随着吕崇德老人的一声号令,锣鼓铿锵齐鸣,白色的幕布之上,一身铠甲装扮的皮影人物宋朝将领狄青翩然登场,手持偃月刀,腰系宝剑,一招一式凌厉而潇洒。两声口哨后,一匹战马在侍从的召唤下跃然场上。紧接着,皮影人物北番将领韩天化出场,手持宝剑杀气腾腾,直奔狄青而去。只见狄青瞬间跃然马上,对战敌方将领韩天化,刀剑上下翻飞,随着鼓点的加快越战越激烈,两厢斗得难分伯仲。传统皮影戏《刀劈韩天化》在5位老艺术家的默契配合中精彩上演。

  1月24日,渭南市华州区华州皮影文化园里,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场排练正在进行着。被称为“关中第一扦手”的卫兴保老人,一人包揽了场上两个皮影人物的操控。他双手同时控制着6根竹签,让两个皮影人物同时纵身、跳跃、挥舞兵器,呈现出沙场对战的即视感。其中,皮影人物狄青与他所骑的战马、手中挥舞的大刀都是独立的皮影道具,全靠卫兴保娴熟的操作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国家级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华老人的协助下,完成整场皮影戏中人物与道具的变换。

  在传统剧目《卖货郎》中,皮影戏精致细腻的表演得到更多的展现。色彩鲜艳的树木与水井、雕工精细的莲花宫灯、门扇可以开合的房屋,无论在色彩、雕刻、比例的细节制作上都毫不逊色于电视动画中的卡通造型。最为神奇的是,当卖货郎坐在扁担上抽旱烟时,一股袅袅的烟雾真的从卖货郎口中轻轻吐出,让人为之称奇。这种烟雾效果是皮影操控者在他人的协助下,先吸入一口烟,再通过一根连接在皮影人物口鼻处的细管子吹出而形成的。制造烟雾效果的同时,操控者还要兼顾手上皮影的控制,可谓一心多用、一气呵成。

  发源于西汉时期古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又被称为“影子戏”“灯影戏”等。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渭南皮影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于一体,在三尺幕布的灯影间,演绎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正是渭南皮影的真实写照。

  曾经声名鼎盛 而今乏人问津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皮影艺术经历了大起大落,渭南华州皮影便是这项古老技艺的见证者之一。它不仅见证了昔日渭南皮影戏登上国际舞台,一声锣响就能万人空巷的辉煌;也经历了如今乏人问津,许多民间皮影艺术团相继解散,大量剧目失传的现实。皮影戏如同一场历史大戏,演绎着时代的更迭与时空的流转,皮影戏更像幕后艺人们的沉浮人生,从神采奕奕的中年走向夕阳迟暮的老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渭南地区仍有18个剧团在从事皮影戏表演,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的红白喜事都少不了搭台唱影。一部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余天,一个庙会就有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1995年到2006年是渭南皮影最辉煌的时期,刘华和许多老艺人都曾多次远赴法国、德国、意大利,台湾、香港、北京等地演出,收获了众多的掌声和认可。然而,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电影、KTV等娱乐项目的兴起,皮影戏逐渐被人遗忘。近几年来,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非常重视,政府也给予大力的扶持,但因为秦腔戏曲中方言较为难懂和皮影戏演出舞台对光线要求的特殊性,导致演出市场仍然很狭窄,渭南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然未能有所扭转。

  谈到传统皮影艺术时,渭南皮影表演团的老艺人们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皮影戏的剧本里有很多关于尊师重道、兄友弟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古典文化,对现在的孩子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完全可以当书来读。”从事皮影表演58年的卫兴保老人说道。75岁的他,因为上了年龄耳朵已经听不太清楚,但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的皮影表演,依然每天坚持和老伙计们一起排练、表演。

  在团队里担任“前声”角色的吕崇德老人,今年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他一个人演唱生旦净末丑多种角色,同时负责月琴、边鼓、大鼓、手锣4样乐器,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者。吕崇德说:“我肚子里装了五六十本戏,不用剧本就能唱20多场折子戏。男声女声,文戏武戏,唱腔念白全靠腔调的拿捏、变化来表现。只是皮影戏难学难演,不学个三年五载根本没法登台。现在政府的扶持让演出条件变好了,但演出市场依然很狭窄,我们带的徒弟都因为种种原因中途改行了。”说到最后,老人脸上露出落寞的神情。

  传统皮影戏该如何走下去

  皮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国艺术元素,曾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登上国际舞台,曾在周杰伦的歌曲《皮影戏》中被广为传唱,曾多次赴德、法、意等国展示演出。如今,从参加“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16次会议非遗展”、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录制,到成为韩国知名化妆品牌悦诗风吟2017年限量礼盒的设计主题和百度2017新年logo元素,渭南皮影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传统皮影戏表演依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正如渭南皮影表演团领队赵彬所说,渭南皮影失传危机的本质是这门手艺既不能提高社会地位,又不能养家糊口,徒弟们看不到希望所以转行离开。

  传统的渭南皮影以碗碗腔为曲调,由五个人协作表演,号称“五人忙”。五位表演者分为前声、扦手、上档、下档和后槽,前声需要负责唱腔、念白、口技和月琴、堂鼓、边鼓、手锣等乐器;扦手负责操控全部皮影活动和景物道具布置,上档、下档、后槽每位表演者至少要掌握、操作3至4种乐器。只有每位表演者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才能演出一台精彩的皮影戏。传统皮影戏与现代皮影戏所不同的是,传统皮影戏需要现场演唱不能用电子音效代替,皮影人物由一位扦手全权操控,不能几人同时操作一个皮影。这种表演方式让皮影戏更有看头,但也给皮影戏的学习和表演带来了难度。

  为了给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渭南华州皮影文化园特意设立了皮影传习所。但在华州皮影园进行的多次传承人招募培养活动中,中小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不能胜任,大学生面临就业不愿选择,有基础的科班演员因为收入太少也都拒绝参加。谈到渭南传统皮影的传承,吕崇德老人面露失望:“虽然我们愿意免费教,但是年轻人不愿意无薪学习。如果再没人学,恐怕这门技艺真的要断了。”

  如今,在渭南华州区,仅剩渭南皮影表演团的10位老艺人还在坚持表演这种传统皮影戏。这10位平均年龄71岁的老人中,有国家级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刘华,省级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吕崇德、卫兴宝和7位资深皮影老艺人,而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6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60岁了。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们依然每天坚持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演出,就是希望社会各界对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让更多的人愿意学习传统皮影艺术,让这项技艺能够得以传承。

  采访结束时,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针对保护发展传统皮影戏拟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将在2017年全面通过发展旅游+文化+非遗演出的形式开展全方位抢救性保护和多元化产业发展。希望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能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下,绽放出新的生命力,焕发出历经岁月沉淀的明丽华光。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