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五台山佛乐:钟管齐鸣咏诵千年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郭小强 创建时间:2015-07-20 09:38:00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台山佛教同产生、共兴衰,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并形成了独特的形式,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五台山保留佛教音乐品种较全、使用广泛的寺庙之一“南山寺”。

  始于五台山佛教开山分汉传和藏传两大类

  刚刚踏进南山寺庙门,就听到吹奏乐器的声音,循声而去,一处僧房旁,一名年青僧人正手捧乐器面对着墙壁练习吹奏,他就是南山寺的乐僧之一,名叫释义福,今年30岁。

  释义福现在主修的乐器是笙,这是佛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盛邀之下,释义福现场吹奏了一曲经典的佛乐曲目《华严会》,虽然只是一种乐器的单一演奏,但曲声悠扬,令人陶醉。每天只要有空,释义福就会练习,而这样的面壁练习至今已有10年。

  五台山佛乐分为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两大类。释义福的师父释汇光是南山寺的现任住持、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汉传(青庙)音乐国家级传承人。在寺院大雄宝殿旁侧的一处僧房内,记者见到了这位佛乐大师。

  释汇光介绍,五台山佛教创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现存可见的文物证明最晚在北魏时已有寺庙建筑,自唐时起名扬海内外。其时在五台山的名刹中,佛教歌曲已经产生。五台山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同产生、共兴衰。五台山佛教开山之时,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初始时期,经文诵咏处在以个体为主的“赞呗”“唱导”阶段。唐代,五台山佛教音乐同佛教一样达到繁盛,佛教仪式集体化、规范化,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被应用于经文诵咏中,经文诵咏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元明之交,吹奏乐被吸收到佛门,带伴奏的佛经咏诵已经形成。这种融长短句(赞)、齐言(偈)、散文(文)为一体的佛教歌曲,加上器乐的伴奏与曲牌的演奏,使法事仪式具有了艺术欣赏的价值,使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提高。但是在民国初年,五台山佛教出现衰微,五台山佛乐也受到严重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挽救、扶植这一艺术品种,在省、地、县文化部门的组织安排下,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五台山佛乐的工作,使得五台山佛乐再度大放异彩。

  12名乐僧现场演出,观者如痴如醉

  记者采访期间,释汇光专门安排了一场五台山佛乐演出。虽然是临时演出,但乐队的乐僧们很认真,接到通知,马上穿起黄色的袈裟,拿起了各自的乐器,集结在大雄宝殿外。现场参演的乐队由12名乐僧组成,乐器由笙、管、梅(竹笛)、铛、音(云)等乐器和木鱼、引磬等法器组合而成。

  释汇光做了简单安排后,一出青庙常用佛乐曲目《千声佛》演出开始。静默中,一位领头的乐僧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咏诵,声音穿越人群、直冲云霄。紧接着引罄声响过后,所有乐僧都开始了咏诵经文,并击打起各自手中的乐器,诵经声和器乐声交织在一起,如天籁之音般震撼着观者的灵魂。随着曲乐的深入,乐僧们排成了一行,开始围绕着大雄宝殿外的一座白色舍利佛塔缓步绕行。寺庙内香烟袅袅,乐僧们袈裟飘舞,诵经声和时而响起的笙管钟磬齐鸣,一曲经典的佛乐被演绎得浑然一体,萦绕在清凉的五台山圣境上空,令现场观者置身其中魂牵梦萦、如痴如醉。“千日管子,百日笙,大杆子唢呐一朝生。”释汇光说,“看演出很轻松,事实上学佛乐很辛苦的。过去练的时候,寒冬腊月天哪儿风大哪儿练,不仅练吹,还得练手脚的功夫,有时脚冻得会脱一层皮。我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的。”释汇光师承于慈音师和万富师,主修的是管子,至今已吹奏了20多年,对于佛教音乐有了很深的造诣和感悟。他又将自己学到的佛乐技艺传授给了释义福等徒弟。五台山佛乐秉承口传心授的师承方式,使用的都是手抄的工尺谱,代代相传。师父不但教徒弟参禅礼佛、遵守戒规,同时也要传授吟诵经文的曲牌和演奏乐器的技艺。

  精通佛乐的僧人越来越少

  释汇光说:“五台山佛乐不仅可以单独演奏,而且也可与诵经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听了佛乐后,能让人达到一种‘心静’的感觉和效果。”

  五台山佛乐中无论青庙音乐还是黄庙音乐,均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形态。“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音格)念”“令调”“吟诵”“直数”四种形式;“器乐”是指由笙、管、梅(竹笛)、铛、音(云)等乐器和木鱼、引罄等法器组成的小型吹打乐队演奏。“令调”是五台山佛乐的主体,是词(经文)、曲紧密并有序结合的形式,在演唱“令调”时,有的曲调加上了伴奏,这种带伴奏的形式,就是僧人们称的“和念”,成为五台山佛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五台山佛乐的“器乐”中,乐器在乐队中的功能,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略有主次不同,而且乐队人数也有区别。青庙音乐通常由12至14人组成,黄庙音乐多由10人组成。黄庙音乐中还有唢呐,主要用于每日早晚的“迎、送太阳”和类似“跳布扎”(跳鬼)的大型法事活动。五台山佛教音乐声乐作品中“和念”常用曲调有青庙的〔华严会〕〔翠黄花〕〔三皈赞〕〔千声佛〕等;黄庙的〔点动衣勒面〕(音译,下同)、〔捧措点连〕〔家贯知仲〕等,这些通过口传、手抄保存恢复下来的佛乐曲目弥足珍贵,价值不凡。

  采访当晚,记者在南山寺目睹了一场用于民间佛事活动的五台山佛乐演奏,这项活动被称之为“放焰口”,主要作用是“超度亡灵”。

  同行的忻州市文化部门资深研究人员田雷说:“五台山佛乐被广泛应用于广大群众参加的大型法事活动和民俗活动中,这是其得以传承至今的基础。此外,五台山佛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近年来,各级各部高度重视,特别是五台山南山寺等寺庙分别成立了佛乐培训班,使得五台山佛乐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田雷告诉记者,1978年至1999年,山西省曾多次组织专人对五台山佛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采集;1987年成立“五台山佛乐团”;1989年、2000年五台山佛乐团分别赴香港和台湾演出,引起轰动;2004年,山西省公布五台山佛教音乐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五台山佛教音乐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释汇光作为五台山佛教音乐汉传(青庙)音乐的唯一代表、章样摩兰作为藏传(黄庙)音乐的唯一代表,分别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人。

  尽管如此,释汇光仍有担忧:“历史上,五台山大部分寺院都有佛乐队,吹佛乐的至少有上千人。但是现在精通佛乐的僧人越来越少了,而且僧人学佛乐后一旦离开五台山,就面临失传的危险,尤其是随着老一代乐僧的离世,一些传统曲目也在渐渐消失中。”由此而言,五台山佛乐亟待更广博地加以保护和传承。

  非遗小档案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佛教、音乐、舞蹈结合,使佛教仪式成为名副其实的“音声佛事”,在五台山佛教的各种仪式中,音乐和舞蹈(主要是“手印”)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佛教的艺术化特征。除有一些佛教根据经文创作的佛教歌曲外,其中大部分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歌曲或乐曲,表现了佛教音乐民俗化、民间化的特征。除有佛教自身创作的歌曲外,还有较多的中国历史多个朝代所流行的歌曲,表现了它的专业性和古老性特征。其中甚至还有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流行歌曲和乐曲,表现了宗教与时俱进的特征。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