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非遗”那达慕:活着且活跃着
作者:3769 创建时间:2012-09-05 09:09:00



“非遗”那达慕:活着且活跃着

 

   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于2012年8月27日至9月3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大会又创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开幕式上的“马踏祥云”造型以46.5米高度、100米宽度,成为世界最大骏马造型。

  这是该大会创造的第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两年前,万人人体多米诺和千人拔河比赛创纪录。

   传承遭挑战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目前,最早记载的“那达慕”活动始于公元1225年,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博克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

  参加那达慕大会中国式摔跤比赛的选手根普乐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每年都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那达慕大会,很多嘎查的牧民会轮流主办那达慕,远近嘎查的牧民都可以参加。

  但是,这些源于草原、山林、竹寨的非遗项目,原有的群众基础、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民间的自然传承遭遇巨大挑战。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46岁的进城牧民其其格说,自己在牧区有3000多亩草场,但很少回去。许多牧民离开草原进了城,年轻人基本在外面工作,嘎查的那达慕即使举办也鲜有人参加了。

   保护与开发

  2006年,那达慕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一遗产的主要传承地,内蒙古付出了许多努力。2005年起,内蒙古把每年9月6日定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省级政府名义设立的文化遗产日。

  2009年,内蒙古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那达慕与其他一批承载草原文化的民族精粹受到精心保护,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不断挖掘其内涵并开始大力推广。

  内蒙古著名学者郝诚之说:“与草原文化中包容、开放和崇尚天然的精神内涵相符,内蒙古在那达慕的保护与传承中,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道路。”

  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副局长王聿慧说:“与吉尼斯纪录结合,使那达慕增添了新的活力,赢得了很高的美誉度,标志着那达慕从草原走向世界舞台。”

  其其格很快发现,那达慕已不只是嘎查里几户牧民在草场上举行的庆祝活动,它已成为自治区、各盟市官方举办的最隆重的文化节庆活动,有了相对固定的举办时间、活动经费和组织机构,流传了近800年的“男儿三艺”以及祭敖包等民俗活动被保留下来。

  一个奇特的现象是,现在谁也不知道内蒙古一年会举办多少场那达慕大会,因为从官方到民间,那达慕大会都是一个具有号召力的文化品牌和吸引人的名片。通过创新传统,那达慕活动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商贸、文化、旅游等发展的综合型盛会。

  一些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内蒙古的那达慕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达7000万人次,文化产业产值达160多亿元,经贸洽谈会达成投资协议4000多亿元。

   融入新元素

  2010年举办的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将这一传统盛会推上新高度,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今年有44个境外代表团参加,参与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参加本届那达慕木球比赛的印度选手卡什第一次到内蒙古,对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活动,他很感兴趣:“把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是每个民族的希望,把传统和现代融合起来,有助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

  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执委会负责人曾涵说:“那达慕大会不断融入新的国际流行元素,选美、乐活营、徒步穿越沙漠、户外越野挑战等,还举办书法、绘画、汽车展示等,那达慕大会由传统盛会向融现代体育竞技、文化交融、经贸洽谈、对外交流为一体的国际大型节庆活动迈进。”

  “那达慕式”的开发与保护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提供了借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晓山表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条可行之路就是进行生产性、开发性保护,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这一工作获得更坚实的基础。

  现在,其其格不仅可以参加政府主办的那达慕大会,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开闭幕式盛况,她还可以永久享受为那达慕而修建的全民健身中心等场馆。

  “我相信,那达慕会不断举办下去,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她说。(记者 张云龙 王春燕 于嘉)


(来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