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畲族民歌
项目序号:38
项目编号:Ⅱ-7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福建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德市
保护单位:宁德市艺术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德市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此种唱歌形式曾有一段时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风吹竹叶尾提提》等。现已濒危,亟待抢救。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3-0810
姓名
雷美凤
性别
出生日期
1970.07
民族
畲族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Ⅱ-7
项目名称
畲族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Ⅱ-7
项目名称
畲族民歌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泰顺县
编号
Ⅱ-7
项目名称
畲族民歌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