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05 |
项目编号:Ⅲ-2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北京市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延庆县 |
保护单位:北京市延庆区博物馆(北京市延庆区文物管理所) |
延庆旱船归属于秧歌,是盛行于北京延庆的传统舞蹈表演艺术,多在逢年过节或庙会期间,以及大型庆典活动中进行展演展示。延庆县(现延庆区)是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远辖郊县,旱船舞广泛流布于延庆各乡镇。
据明代成书的《隆庆志》记载,延庆旱船最远可追溯至明代中期,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继承、有发展。其最初为大船,由双人共同乘驾舞蹈。20世纪30年代发展出了三只船,后被广泛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延庆陆续出现了九只船,这一表演形式后成为延庆旱船的主要类型。
延庆旱船所演绎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包括《白蛇传》《梁红玉抗金兵》《八仙过海》等主题。其舞蹈表演刚柔并济,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细腻柔和。表演特征可用快、稳、漂、转四字概况。快,要求演员上身直立,双腿夹紧,用舞台跑圆场的步履来表现行船急如梭,快如风;稳,要求行进中船体不摆不晃,给人以水平如镜、船行如滑的感觉;漂,是说双人驾乘的旱船重达80斤,但跑起来要如一叶轻舟般轻盈;转,一只船要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转法,多只船的旋转变化多样,有单转、双转、三人转乃至自转加周转等等。
延庆旱船主要通过家族和师徒两种方式传承至今。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扶持下,相关部门和民众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行动。
延庆旱船营造了“诗、画、舞、乐”一体的美好意境,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理想愿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和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和宝贵的实物资料。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王元清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延庆旱船)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延庆县 |
编号 05-2182 |
姓名 丁石锁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延庆旱船)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延庆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乌拉满族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滦州地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红桥区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阳信鼓子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阳信县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乐亭地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乐亭县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小红门地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济阳鼓子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济阳县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汾阳地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临县伞头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临县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原平凤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原平市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陕北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绥德县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海阳大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海阳市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胶州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鼓子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商河县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抚顺地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抚顺市 |
编号 Ⅲ-2 |
项目名称 秧歌(昌黎地秧歌)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昌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