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高跷(海城高跷)
项目序号:112
项目编号:Ⅲ-9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辽宁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海城市
保护单位: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海城市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第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第四代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3-0915
姓名
杨敏
性别
出生日期
1955.09.16
民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海城高跷)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海城市
编号
02-0357
姓名
邢传佩
性别
出生日期
1953.11.22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海城高跷)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海城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高抬火轿)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沁阳市
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独杆跷)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泰安市
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上口子高跷)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大洼县
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盖州高跷)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盖州市
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苦水高高跷)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永登县
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辽西高跷)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
编号
Ⅲ-9
项目名称
高跷(高跷走兽)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