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7   星期六   农历冬月初七   大雪 大雪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项目序号:126
项目编号:Ⅲ-23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贵州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保护单位: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妇女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舞蹈动作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舞。民间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丰富,有乐曲一百多首,演奏起来轻快流畅,优美动听。
  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2-0380
姓名
余贵周
性别
出生日期
1965.02.14
民族
苗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丹寨县
编号
02-0379
姓名
李金英
性别
出生日期
1965.08.15
民族
苗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丹寨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普安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雷山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榕江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水城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贵定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