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苗族芦笙舞
项目序号:126
项目编号:Ⅲ-23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贵州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普安县
保护单位:普安县文化馆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为“惹捱德亘”)是用芦笙为伴奏、自吹自舞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蒙洒”苗人(苗族川滇黔方言区中的一支苗族)世居村寨的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依存丧祭仪式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其流布区域位于普安县的北部,属于北盘江南岸地区。

“蒙洒”苗人在黔西北约有十余万人,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流域的群山中,以其妇女头饰有一如弯月的木梳,并歪插于发髻之上,故被称为“歪梳苗”。据贵州省《普安县志》记载,“蒙洒”苗人明末迁至普安。明人倪略《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苗族芦笙舞起源于何时无文字可考,但从其传说、表演形态和伴奏音乐看,至少已有五百年历史。

普安县的苗族芦笙舞是“蒙洒”苗人在其丧葬仪式中送灵娱神的神性舞蹈,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舞着木棍,在皮鼓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神秘诡异,步法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动作分四个部分:绞谷(亘子鼓),即吹芦笙“请灵”“迎客”;索亘(昌子飘),即狩猎;高桩德亘(洪格亘),即跳芦笙舞,由三捶鼓、四捶鼓、六捶鼓3个部分组成;嘞干赤,即吹响芦笙挥舞木棒护送亡灵上路。传统动作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等。

普安“蒙洒”苗人芦笙舞有明确的性别和风格特征,主要为男性表演,舞蹈形式粗犷有力、奔放热烈,技巧性要求很高;同时,既有文化功能呈现的意义,又有乐舞艺术形式的表达。该遗产项目一般由苗族摩师(超度亡灵的先生)传授。只有想成为摩师徒弟的人才会有拜师仪式,其他想学的徒弟只要细心观摩、请教长者、加强练习就可学会。

普安“蒙洒”苗人芦笙舞集中表现了“蒙洒”苗人迁徙、围猎、搏杀、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开疆种地等族群记忆,艺术地反映了“蒙洒”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是传承“蒙洒”苗人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舞蹈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李光得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苗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普安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雷山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榕江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水城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贵定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丹寨县
编号
Ⅲ-23
项目名称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