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文旅部非遗司“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文件精神,2021年1月9日,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到天生桥镇科沙村举办苗族芦笙舞、月琴弹奏培训班。
苗族芦笙舞、月琴弹奏是隆林苗族跳坡节上苗族青年男女交友的重要媒介.隆林苗族跳坡节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四结束,是独具隆林特色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跳坡”苗语亦称“Nqaustoj”,汉语谐音是“欧蹈”,意思是踏着初春的青草和鲜花,绕着山坡玩乐,享受人与自然的美。
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朝林在给学员讲解芦笙吹奏原理
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朝林在给学员讲解苗族芦笙舞的基本步伐
苗族跳坡节传承人敖德金在给学员讲述苗族跳坡节的历史及讲解月琴弹奏的技法
本次培训班为期4天,聘请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朝林给学员讲解芦笙吹奏原理及基本步伐,苗族跳坡节传承人敖德金给学员讲述苗族跳坡节的历史及讲解月琴弹奏的技法。共招收30名学员,学员均为科沙村的苗族群众,科沙村是隆林第一大苗寨,一直传承着传统的苗族跳坡节文化,但受打工潮影响,许多年轻人都已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让传统文化传承陷入难题。本次培训班在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也将为2021年传统佳节——苗族跳坡节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中国年氛围。
图片苗族芦笙舞、月琴弹奏培训班合影
小知识
芦笙在苗族地区中有着非常特殊的身份,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广泛应用于苗族的社交生活中,如在祭祀娱乐、求偶、婚嫁、节庆等场合都要使用芦笙,芦笙不仅是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婚恋的重要“媒介”,坡场上祭坡杆时男青年在坡杆下跳芦笙踢杆舞,女青年在外围成大圆圈相随起舞,更有技艺高超的男青年在刀尖上、油锅上、梅花桩上辗转腾挪,笙声不断舞姿不乱,引来观众一片喝彩。芦笙的形制比较严谨,制作上有特殊的材料和工艺要求。芦笙一般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装有6根管,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在每根座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芦笙型号有大小,即笙管长短之分。小的仅十儿厘米,长的可达三四米,用清漆涂抹,呈金黄色。
月琴历史渊远,是苗族文化身份象征,也是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在苗家跳坡的日子里,男女青年都借助月琴的旋律来相互倾吐情肠。隆林苗族月琴形状像月亮,由琴头、琴轴、琴颈、山口、品、琴框、面板、背板、缚手、琴弦等部分组成,演奏时,将月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右手奏法以弹、挑、滚为主,有时也用撮、扫、滚等,并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则有按、颤、滑、吟等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