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642 |
项目编号:Ⅲ-45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浙江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安吉县 |
保护单位: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
上舍化龙灯起源于民间闹春灯舞,亦称“花龙灯”,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流传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和安徽省广德县(现广德市)一带。清嘉庆年间,上舍村杨氏祖先将庙会上演出的花灯串成龙形,扎龙头、龙尾,称“花龙灯”。传至道光年间,艺人杨九林发展出龙灯“四变”,同时配扎12盏花瓶灯,2只头牌灯,演变为化龙灯。
上舍化龙灯表演时由2人执头牌灯领路。进各家拜门时,先以花灯形象在正堂绕廊柱“走阵”,有四角阵、剪刀阵、元宝阵、篱笆阵等。变龙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大户人家正堂后的退堂中接龙,没有退堂的则在花瓶反转的“云彩”遮挡下“变”龙;变龙后于正堂舞动再拜主人并接受主人酬谢。因此有“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之说。
拜门时,遇读书郎倌人家,进门要“跨砚”,向读书郎“敬笔”,祝福读书郎倌前程似锦;遇新婚未孕人家,则赠送婴儿鞋一双,意为龙王送子;遇经商人家则送纸糊元宝一只,祝福主人财源广进,主人家向龙头敬红包。
上舍化龙灯的特点在于它的“四变”,即在舞动中聚宝盆变龙头,寿桃灯变龙珠,蝙蝠灯变为龙尾,九盏花灯变为龙身。其传统表演场地主要在民宅的大厅天井,也包括广场、庙宇和祠堂。
每年农历正月,化龙灯活跃于上舍村一带。农历三月还赴晓墅白云庙参加庙会演出。当地建成了龙舞文化博物馆,专门用于化龙灯道具的保存,以及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此外还成立了中学生舞龙队和龙舞艺术团,培育后继人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现今的上舍化龙灯已成为安吉地方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之一。
上舍化龙灯是上舍村人民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智慧以及社会生活经验。该遗产项目成为村落成员间互动的重要方式,有力促进了村民人际关系和谐发展。随着影响日益扩大,上舍化龙灯已成为安吉特色文化活动之一。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杨海人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上舍化龙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安吉县 |
编号 05-2254 |
姓名 杨森芳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上舍化龙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安吉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五虾闹鲇)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荆州市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吉水鳌鱼灯)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郧阳凤凰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青田百鸟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无为鱼灯)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无为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博爱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鲤鱼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吉安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莆田九鲤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东至花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东至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青田鱼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