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642 |
项目编号:Ⅲ-4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湖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
保护单位: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艺术研究所) |
五虾闹鲇又称“五虾闹年”,俗称“虾子灯”,是源自水乡生活场景的传统灯舞,以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洪湖市、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等地为盛。荆州境内水系发达,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湖库塘堰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五虾闹鲇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虾闹鲇将荆楚灯彩工艺和吹打民乐相结合,是当地水乡年节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道具虾子灯和鲇鱼灯,用竹篾扎制、绸布裱糊彩绘而成。虾身用活节逐节联成,可弯曲扭动,内栓有多只小铜铃,舞动时能发出响声。鲇鱼的鱼头、尾、鳍均可摆动,造型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五虾闹鲇灯舞由舞虾和舞鲇鱼组成,由11人表演,以舞蹈方式模仿鱼虾状态,展示鱼虾在水中快活嬉戏的情景。基本套路为“上打雪花盖顶,下打枯树盘根,左打左插花,右打右插花,一个瞒天过海,一个玉带缠腰”。舞虾的动作可归纳为“正面花”“枯树盘根”“膀花”“玉带缠腰”“雪花盖顶”5种。舞鲇鱼动作有“矮子步”“扑地蹦”“叠肩”等。舞蹈队形有“大方块”“双门”“双翅”“马鞍”“笔架”“菊花开”等。表演时用打击乐伴奏,用多种锣鼓点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五虾闹鲇以虾和鲇鱼为模仿对象,是荆楚水乡民众祈祷鱼虾满舱、喜迎丰年的生动写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主要活跃于岁时节令期间,造氛围、掀高潮,为千家万户送去美好祝福。根据文献记载,五虾闹鲇至迟在晚清时已盛行荆州。1949年前,荆州城区五虾闹鲇以从湖区迁入城区的鞋业工人为主要传承群体。当时荆州鞋匠铺有一个行规,学徒既要向师傅学习制鞋手艺,也要学习五虾闹鲇灯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虾闹鲇传承范围拓展为当地广大民众。目前,荆州城区的街道、学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表演队伍,传承状况较好。
五虾闹鲇艺术地表现了虾与鲇鱼和睦共处的场景,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它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年节表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连结当地民众情感的纽带,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毛明康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五虾闹鲇)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荆州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吉水鳌鱼灯)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郧阳凤凰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青田百鸟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上舍化龙灯)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安吉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无为鱼灯)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无为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博爱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鲤鱼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吉安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莆田九鲤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东至花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东至县 |
编号 Ⅲ-45 |
项目名称 灯舞(青田鱼灯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