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60 |
项目编号:Ⅳ-1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
保护单位: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 |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我国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剧种。
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秦腔艺术形式,源于陕、甘一代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成义班”“光盛班”“葫芦班”“觉民学社”等秦腔班社曾对宁夏地区秦腔的传承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成立于中卫县(现中卫市)的“成义班”,又称“姬家娃班”,使秦腔在宁夏的流传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1918年,朔方道尹陈必淮为其母祝寿,托旗人赵满瑞从陕西省邀来秦腔“光盛班”。“葫芦班”生旦净丑俱全,在宁夏活动20余年,演出盛况空前。1935年“觉民学社”成立,为宁夏秦腔奠定了发展壮大的基础。
宁夏地区秦腔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表演技巧上,例如小生的“耍翎子”,丑行的“顶灯油”,花脸的“喷火”,老生的“甩梢子”和武打场面的真刀真枪。经典剧目有《窦娥冤》《狸猫换太子》《周仁回府》《游西湖》《三关明月》《清风亭》《忠保国》《哑女告状》《宝莲灯》《庄妃与多尔衮》《花儿声声》。宁夏秦腔在传承陕西秦腔演艺程式的基础上,保留着表演形式的粗狂豪放,慷慨激昂。但受地域文化影响,在音乐中融入了地方“道情”“宁夏坐唱”“花儿”等音乐元素。语言道白也在表现宁夏地域的剧目中加上了方言。
听秦腔、吼秦腔是宁夏人乃至西北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宁夏秦腔已成为人们释放情感的载体,也倾述着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的价值尺度和人文情怀,承担着文化启蒙、道德教化、传播知识的社会文化功能。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16 |
项目名称 秦腔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