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60 |
项目编号:Ⅳ-1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北京市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保护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 |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我国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新疆天山南北一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市)汉族、回族、锡伯族世居的团场地区,都有秦腔流传。
秦腔在清光绪年间随军屯和商贾,沿丝绸之路传入新疆,最早成立的班社是迪化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城隍庙秦腔班社。此后各地农村自乐班社纷纷成立,自娱娱人;江湖艺人走村串镇,卖唱授艺;同时著名艺人组成的专业剧团把新疆秦腔推向省级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有计划地从陕西省和甘肃省调入兵团猛进秦剧团、四师秦剧团、十师秦剧团、哈密十三师秦剧团等专业剧团,另外还有企业和单位组织的业余剧团、自乐班社上百个。兵团秦腔的形成既有内地秦腔的基础,又能广泛吸收新疆地方本土小曲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在近年来排演的现代中小型秦腔剧目中,维吾尔族音乐元素也被吸收应用。
兵团的秦腔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居多,间或插有部分衬词。音乐清新欢快,又不失苍劲悲壮之感,有丰富的曲牌(丝弦牌、唢呐牌)、曲调、板头,现挖掘整理出的有190多个。表演以唱和道白为主,分坐场(清唱)、舞台演出两种形式。演唱期间,伴奏者往往也帮腔演唱,担任助演角色,帮唱衬句、拖腔或重复曲调最后一句唱腔时帮唱。一般以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专业班社、剧团则增加有板胡、二胡、扬琴、竹笛、三弦、琵琶、唢呐、大提琴、板鼓、锣、镲等乐器。兵团现有秦腔剧目150余个,如《金龙与蜉蝣》《狸猫换太子》《风雨红柳》等,除历史、传统剧目外,主要是现代剧。
秦腔在长期传承发展中得到了新疆民众的情感认同,是新疆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新疆的生动见证,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16 |
项目名称 秦腔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