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350 |
项目编号:Ⅶ-51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福建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安溪县 |
保护单位:安溪县家居工艺商会 |
安溪竹藤编是流布于福建省安溪县一带,将竹、藤编制技艺相结合的一种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安溪县盛产竹子,据《安溪县志•物产》(清乾隆年间版本)载,境内有猫儿竹、江南竹、雪竹紫竹、钓竿竹、石竹、苦竹、斑竹、箭竹、方竹、人面竹、箬竹、笙竹、麻竹、刺竹、观音竹、棕竹、芦竹等20余种,为竹藤编提供了可持续性的原材料。
安溪竹藤编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千余年前“执筐焙茗”等竹制品已在安溪流行。安溪茶叶产业蓬勃,促进了竹藤编在发展中不断改进,推陈出新。明清时期安溪竹藤编艺人不断增多,工艺水平不断提升。百余年来,竹藤编成为安溪百姓的家庭生计或副业。竹藤编制品普遍应用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有篾箍、筛、笼、篱、灯等14类40多种品种。
安溪竹藤编继承唐代以来的编织法,主要原料有毛竹和部分木料、海南藤、龙须藤或本地山藤、猫儿藤,以及各色染料、醇酸清油等,工艺上主要有刨劈、编织、翻簧、车花、拼花和穿珠等6项基本流程。作品结实美观,花纹图案色彩明快,具有重要的历史、经济、文化价值,体现农耕文明的特色。20世纪70年代,安溪竹藤编在传承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完善了花筋、粘贴、染色、漂白等工艺,充分发挥竹藤编工艺的刻、磨、染、贴等技巧,产品造型精致美观,千姿百态。
家族传承曾是安溪竹藤编的主要传承方式,以陈姓家族传承谱系为代表。如今还有师徒传承、教育传习等多元化传承方式并存,共同助力安溪竹藤编的保护和传承。
安溪竹藤编将竹编和藤编相结合,既有竹编的柔美灵巧,又有藤编的韧性耐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创意特色,集经济实用和艺术审美等功能为一体,深受民众喜爱。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641 |
姓名 陈清河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美术 |
项目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安溪竹藤编)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道明竹编)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崇州市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益阳小郁竹艺)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益阳市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渠县刘氏竹编)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渠县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青神竹编)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青神县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瓷胎竹编)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邛崃市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梁平竹帘)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梁平县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瑞昌竹编)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瑞昌市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舒席)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舒城县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竹编(东阳竹编)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东阳市 |
编号 Ⅶ-51 |
项目名称 嵊州竹编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嵊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