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73 |
项目编号:Ⅷ-90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山东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曲阜市 |
保护单位:曲阜市琉璃瓦厂有限公司 |
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是存续600多年的传统手工制作琉璃瓦当及其古建饰品的技艺。这一技艺源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鲁城街道大庄社区,由朱氏家族世代传承,在存续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传播到周边的兖州、邹城、泗水、滕州等地区。
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主要产品有宝顶、大吻、屋兽人物、方脊、沟头滴水、连砖、螭龙、望君归等,还有花草松竹等园林建筑饰品。该技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烧制工艺。其工艺流程包括选土制泥、做坯塑型、制釉、素烧挂釉、色烧等。首先选当地的白土、黑土、粉红色页岩石,按比例用石碾压细,过80目丝箩,浸泡沉淀成滑腻的泥状。然后根据要求做坯塑型。采用轮瓦法,据《营造法式》卷十五制定的窑作方法,其法可塑造2至9样瓦件;采用模具法,按照脊吻兽件的尺寸,造型、翻模、塑型。然后按比例调和均匀配料不同颜色制釉,将塑型坯胎入窑素烧,素烧温度高达1200℃。冷却后将烧制定型的瓦件挂釉。最后是色烧,将挂釉瓦件放入色烧窑中再加温窑变,色烧温度需要1000℃。该技艺的特征在于程序严格,配料精准,烧制考究,是我国古建艺术的典型代表,体现了项目持有者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朝廷下令把一些山西朱氏窑户迁至曲阜与兖州交界处,设窑场烧制黄色琉璃瓦,以满足孔庙扩建之需。明洪武三年(1370年),孔庙两次扩建与修缮,朝廷令朱氏窑户迁至曲阜城郊大庄村。明正德七年(1512年),明武宗特赐朱氏窑户为“裕盛公窑场”,朱氏琉璃瓦制作技艺得以世代相传。1949年,“裕盛公窑场”改建成立“曲阜琉璃瓦厂”延续至今。
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对于古代建筑装饰材料的研究、利用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术参数。古代建筑脊吻瓦当的应用,为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提供了依据,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