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36 |
项目编号:Ⅷ-153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山东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寿光市 |
保护单位:山东夙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
寿光的卤水制盐技艺是以地下卤水为原料,利用滩涂,结合日光和风力曝晒、蒸发,制取饱和卤水,进而结晶制取原盐的传统技艺。这一技艺主要流布于莱州湾南岸寿光一带,以寿光北部的官台、羊口等为核心区。
寿光卤水制盐自先秦时期汲地下卤水发展到现在的抽取地下卤水晒盐,包括打井、修滩、取卤、制卤、结晶等技艺工序,并不断创新。清代,当地由熬制改为晒制,凡晒盐者,先是人工挖掘一口大卤井,上大下小,口宽百余米,深计10余米,卤水即自然生成。再选平地,建用红泥做底的盐池,然后再将卤井之水人工用条编水斗分两级打上水盘引入盐池晾晒、蒸发,结晶成盐。20世纪50年代初,制盐工艺大有改进,先是在大卤井边改制了畜拉水车、八帆风车、四帆风车、铁制风车、木制风车,用来提取卤水;后又改制了卤池,卤水先引入卤池,待蒸发到20℃左右,放入结晶池晾晒至25℃即结晶为盐。这阶段已用上卤度计量表,对盐的成分和质量起了重要保证。现阶段制盐技艺改制成砖管井、水泥管井,用柴油机、电机提水,结晶池改为塑膜苫盖,流程规范,管理科学,大大提高了盐的生产和质量。这一技艺的特征在于,注重对天气变化的精准观察,并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经验,便于分析掌握天气形势,组织原盐生产。
寿光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盐业生产基地,考古资料证明,这里用地下卤水制盐历史悠久。齐国在此首创了中国的食盐官营制度。汉代,寿光置县,置盐官。元明时期,煎盐改为熬盐,设官台盐城。清初,开始滩田晒盐至今。这一技艺依靠盐工实践经验和感观把握进行,以行业和师徒制方式,口口相授、代代传承。
盐为生命之需、百味之主,也是化工之母。煮海为盐开辟了制盐先河,是人类由渔猎时代走向农耕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寿光的卤水制盐技艺有成卤快、制盐周期短、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谱写了我国社会文化史的重要一页。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53 |
项目名称 晒盐技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 |
编号 Ⅷ-153 |
项目名称 晒盐技艺(淮盐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 |
编号 Ⅷ-153 |
项目名称 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 |
编号 Ⅷ-153 |
项目名称 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海南省儋州市 |
编号 Ⅷ-153 |
项目名称 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