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14 |
项目编号:Ⅹ-139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广东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排瑶主要居住区。排瑶为瑶族的一支,因元明时期主要居住于连南油岭、南岗、横坑、军寮、马箭、里八垌、火烧坪、大掌八大排(寨子)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瑶族迁至连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诗人刘禹锡,于贞观年间被贬为连州刺史,曾写下《莫瑶歌》:“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度千仞溪,含沙不能射。”此后,历代文献均有瑶族在连南活动的记载。依据如今八排瑶较完整的族谱房姓族谱记载,他们到连南定居已历经五十代。据此推算,房姓入连南已有1100多年。
连南瑶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16万,其中瑶族人口达8.2万。瑶族婚俗主要包含订婚、认亲、择日、婚礼、回门五个过程。订婚之日,男方准备肉、酒等由媒人送往女家宴请内亲。 订婚后,男方请“先生公”择日送去酒、肉等做认亲礼物。婚期由“先生公”查看瑶经及双方生辰而定,多选在农历十月十六至腊月二十八期间。结婚当天,女家请“先生公”念经,祷告祖先嫁女。新娘身着刺绣花衣裙,拿上“避邪纸伞”,由新郎舅舅领出门,送嫁队跟后。到达男家村口,双方派出歌手对歌,几番轮回,才能进村寨。到了男家门口,“先生公”为新娘念经驱邪。新娘入门前,先洗脸,后换上男家新娘妆,到神龛敬香,再端着洗脸水给长辈洗脸,逐一认亲。婚宴三朝,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俗称“回面”,即日返回后从此过上夫妻生活。
排瑶新娘的嫁妆丰富多样,有刺绣婚服、“嫁妆柴”(砍柴数量是衡量姑娘是否勤劳持家的重要标志),还包括耕牛、田地、山林以及各类日用品。在婚礼过程中,人们会演唱“进门歌”“出嫁歌”“送嫁歌”“道德歌”等。
排瑶婚俗是典型的民族风俗,是八排瑶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文化景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其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排瑶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是八排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千百年来,瑶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歌谣、故事、舞蹈等形式口耳相传,代代延续。八排瑶族婚俗作为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其族源、历史、生产生活、劳动方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具有较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房伟华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瑶族 |
类别 民俗 |
项目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瑶族婚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畲族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霞浦县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畲族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赫哲族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黑龙江省同江市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锡伯族传统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回族传统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张掖市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彝族传统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美姑县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
编号 Ⅹ-139 |
项目名称 婚俗(朝鲜族回婚礼)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