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非遗进校园——“菠林喇叭”音乐会现场
周家班,一群在民间“红白喜事”中以吹打乐为生的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唢呐艺术(灵璧菠林喇叭)的传承者。他们身怀绝技,在江湖打擂中一路摔打、演绎着不败的传奇;他们演奏的古老曲牌就是无字的族谱,应和人的出世、婚嫁与死亡,人生的全部密码就写在“三起三落”的唢呐强音里,令人闻之欢悦、闻之垂泪。
图2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李心峰担任学术主持
继6月10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成功举办音乐会后, 2017年6月21日夏至,周家班首次走进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元气’周家班——‘菠林喇叭’”音乐会。该场音乐会,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和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心峰担任学术主持。
图3 周家班大班主周本鸣介绍乐队情况
图4 周家班激情酣畅的演奏现场
音乐会上,以第五代传承人周本祥、大班主周本鸣为代表的周家班三代九位传承人,元气淋漓、激情酣畅地演奏了《雁落沙滩》等十余首代表性民间唢呐曲目。这些曲目与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人生的晨昏四季,重要节点,如迎生送死、婚丧嫁娶紧密相关,大悲大喜、直击人心。
图5 第五代传承人张素荣的精彩演奏
《凡字调》(又名《万年红》)的开场点燃了现场的热烈气氛,主奏乐器大海笛演奏出一派激情欢腾的场景。紧接着,一曲代表迎接新生命的《庆贺令》将对生命的期盼和欣喜渲染得淋漓尽致。拉魂腔、大悲调……周家班一曲曲、一首首演奏下来,逐渐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图6 第五代传承人周本祥的精彩演奏
图7 第五代传承人周本祥的精彩演奏
《雁落沙滩》是周家班独有的曲子,又名《三起三落》,是为逝去的老人演奏的,音乐通过唢呐来模仿大雁的叫声,并形象地表现出大雁的美丽姿态以及昂扬的生命力。相传大雁有“五德”,《雁落沙滩》以此来赞美老人“仁、义、礼、智、信”等高尚的品德。在民间信仰中,生命是可以轮回的,因此,音乐也包含着对生命的美好祝福。
图8 周家班演绎双管对棚
图9 双管对棚中的绝活表演
演出过程中,周家班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双管对棚表演,这种四对四两组对垒演绎,生动而激烈,期间,艺人还上演了拉彩带、叼烟吹奏等绝活,更是让现场观众拍手叫绝、连连称赞。演出接近尾声,在场师生难掩内心的震撼与激动,周家班为了满足大家,又加奏几曲,最后,一曲《百鸟朝凤》为音乐会画上圆满句号。
图10 周家班大班主周本鸣的精彩演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唢呐艺术(灵璧菠林喇叭)的传承者,周家班从第二代班主周文化开始,由苏北迁至皖北,至今生活在安徽省灵璧县尹集乡的菠林村。上个世纪,周家班在灵璧县周边十几个县都相当有影响力,当地曾流传着“请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的说法。广泛的需求促使周家班的子弟和徒众在几十年里急剧扩张,他们家族中从事这一行业的已逾百人,再加上他们带的徒弟,人数超过一千人。同时,周家班民间艺人也走得越来越远,在山东、河南、浙江、江苏、辽宁等地都扎下了根。
图11 周家班激情酣畅的演奏现场
在我国,以唢呐主奏的民间音乐被称为吹打乐,相比较其他优秀的民间吹打乐种,周家班在音乐风格上的丰富性尤为突出。一方面,这和周家班地处安徽,又和山东、江苏、河南临近,是文化交汇地有关;另一方面,迁徙也是催生一种新风格的重要方式。周家班人数众多,随着他们中不断有人搬迁,所到之处的音乐风格也体现在周家班的曲目中。
图12 周家班的常用乐器
周家班常用乐器除了不同型号的唢呐外,还有笙、笛,自制的管子、把攥子,以及鼓、铙钹、镲、云锣等。演奏形式是以一个乐器为主奏的合奏形式。周家班的吹打乐,从人生仪式的悲悲喜喜中凝练而出,因此,你会听到他们的音乐喜中带悲、悲中有喜。这些音乐不仅在别离中调节情绪、表达祝福,同时还传达出中国传统哲学中“向死而生”“生命轮回”的大智慧。
图1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进行精彩的学术点评
本场非遗进校园活动体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立院”的特点,将现场演出、展示与学术性探讨结合起来。演出结束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进行了精彩的学术点评,为现场观众介绍了礼乐、俗乐等背景知识,并对周家班的演奏特点进行了解析。
图14 中国艺术研究院师生欣赏周家班演出
一场“元气”十足的“菠林喇叭”让师生们欣赏到了地道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听众留下一场记忆深刻的“仲夏夜之梦”。(摄影: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