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办。与会领导、专家和艺术家就“像音像”工程的实施进展和成果转化等问题开展探讨和交流。
戏曲“像音像”工程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善的艺术记录。该工程成果不仅可用于资料保存和群众观赏,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戏曲传习教材。
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等分别发言,他们认为,戏曲“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抢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京剧流派创作绝技的继承、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像音像”工程做好了,将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案例。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总监曹毅、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仁刚、“像音像”天津基地艺术总监李少波分别介绍了“像音像”工作进程、栏目播出、基地建设、剧目录制的情况;戏曲理论家刘连群、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宋震等就“像音像”的继承发展、成果质量等问题进行阐述;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倪茂才、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张军强等畅谈录制体会;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代表准备参与录制工作的演员发言。
据悉,戏曲“像音像”工程将在“十三五”期间录制350部京剧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