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民族文化宫、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国民族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民族文化宫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神秘水乡 秀秀三都——水族文化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陈丹、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欧善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飙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水族少女现场展示水族歌舞(摄影:殷泓)
此次展览,以水族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出水文古籍文献10种,水文古籍保护成果、水族研究等精品文献近400册,马尾绣作品10幅,水文书法作品4幅,水族剪纸作品2幅。同时,还有水族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现场演示。参展文献及作品内容涵盖了史志、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旅游等多个类目,汇集了水族文化的精华。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被誉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地处“雷公山、月亮山”腹地,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三都辖一城六区,2015年全县总人口39.2万人,其中水族人口24.38万人,占总人口64.2%,全国57%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水族历史悠久,起于殷商,融入百越;水族有着“源水而徙、傍水而居、临水而乐、借水而盛”的文化脉络。
非遗传承人在开幕式现场展示水族马尾绣技艺(摄影:殷泓)
水族的水书习俗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古代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记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字,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水族马尾绣,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水族端节,又叫瓜节,水族人称为“借端”,是水族人特有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春节相似,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年节,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水族剪纸,普遍流行于水族地区,不仅是水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对生活的艺术性表达,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这些水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瑰宝、国家的瑰宝,也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展览展出的水族古籍(摄影:殷泓)
“希望通过举办这个展览,能引起全社会对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优秀民族文化的关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三都水族自治县悠久的历史、深厚文化底蕴、浓郁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资源。助推三都水族自治县地方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让少数民族文化绽放光彩。”欧善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