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
首演轰动台北
“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首演今晚(11月7日)在台北中山堂隆重登场,一举轰动台北。拉开“守望精神家园——第一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序幕。
当晚中山堂座无虚席,整场演出历时两个多小时,中间无休,却没有一人中途退场。每曲之后都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观众在演出后对记者表示,“能够在这第短的时间内,欣赏如此精湛的传统文化精髓,真过瘾!”
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不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农乐舞中含有“小鼓舞”、“长鼓舞”、“圆鼓舞”、“象帽舞”,其中“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多,舞技多样。
此次参演的金明春是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象帽舞”第四代传人,他能将长达33公尺的象帽彩带舞得像长虹飞舞,如风车般飞转,人们尊称为“象帽舞大王”。
“象帽舞”(本网资料图)
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乐品寄寓了文人的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文人必备的“四艺”琴、棋、书、画中居于首位。古琴乐器本身就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认识。
李祥霆当晚演奏的古琴曲《流水》相传为伯牙所作,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是广为流传的佳话病变美谈。1977年此曲曾随美国发射的太空飞船飞上宇宙星空。
李祥霆正在演奏古琴曲《流水》
《侗族大歌》是侗族独特的一种合唱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的一大特色。侗族大歌的演唱内容和表现形式,无不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纪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当晚演唱的《蝉之歌》惟妙惟肖地模仿蝉鸣声,是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参加演出的9名歌手均为当地农村的中、小学生,从小习唱侗歌,多次赴海外演出。
侗族大歌
土家族长阳山歌《花咚咚姐》采用的是薅草锣鼓中的唱腔,当地人在田间除草或进行其他大场面的劳动时,通常有四到六个歌师站在田头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歌,为劳动者鼓劲加油。
有“大陆十大歌王”之称的王爱民一家三口当晚的演唱尽显出土家山歌的神韵。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是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在大陆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至今仍完整保存700余?i传统剧码。其木偶形象结构完整,雕刻及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乃驰名中外的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现场(本网资料图)
蒙古族长调长调歌腔舒展,高亢奔放,字少腔长,加之起伏的颤音,豪放不羁,悠远绵长。呼麦则是蒙古族人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音部,这在世界各民族民歌中是独一无二的。
蒙古族长调(本网资料图)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流传于贵州省纳雍县,是苗族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一边跳跃翻滚,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惊险场面。
“滚山珠”(本网资料图)
昆曲艺术 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大陆现存最古老的戏曲艺术,被称为“百戏之师”。昆曲音乐曲调旋律优美典雅,具有“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牡丹亭·惊梦》是昆曲最著名的曲目之一,也是具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的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重要作品,描写太守之女杜丽娘深居闺阁,偶与婢女游览花园,睹春景,动情思,归来假寐,梦中见到秀才柳梦梅,两情缱綣,醒后回想梦境,縈思不已。这段梦幻唯美爱情堪称经典,400多年来传唱不衰。
沈丰英扮相秀丽,表演细腻,成功塑造过杜丽娘、陈妙常、崔莺莺等著名女性角色。俞玖林扮相俊秀潇洒,有书卷气,擅演柳梦梅、潘必正、张君瑞等古代书生形象。他们都曾荣获大陆戏剧最高奖项——第23届戏剧梅花奖。
沈丰英扮演杜丽娘相貌秀丽,表演细腻,俞玖林扮演柳梦梅俊秀潇洒,有书卷气
维吾尔木卡姆集歌、舞、乐为一体,是维吾尔音乐之母,是新疆这个“歌舞之乡”的象征。它巧妙地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人民绚丽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追求,以及维吾尔人民的喜怒哀乐。
维吾尔木卡姆(本网资料图)
山南昌果卓舞是西藏一种独具特色的腰鼓舞。卓舞分为天地两派,天派面向蓝天鼓锤似鑿,地派扣响大地,长辫如炬。《雅砻春潮》融天派结卓舞和地派昌果卓舞为一体,鼓声震天动地,舞蹈动作似龙争虎斗,粗犷豪放,刚劲威武。
78岁的老艺人尼玛在表演中担任“阿热”(领舞)角色,他用精湛的表演技能和老当益壮的气势展示出这古老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南昌果卓舞(本网资料图)
(来源:你好台湾网/作者:白鹭 李晓奇)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