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强化学术理论指导 推进曲艺保护传承
作者:2216 创建时间:2009-07-20 16:22:50

 

强化学术理论指导 推进曲艺保护传承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在论坛上致辞

 


浙江曲艺传承保护论坛会场

 


兰溪滩簧《芦林相会》演出

 
 
  2009年7月2日至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和浙江省群众艺术馆承办的“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金庚初,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王淼,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馆长张卫东、副馆长邬勇,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首席顾问马来法,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副主席施莉萌,浙江省曲艺专家蒋希均,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田莉,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慧明,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庄洁以及来自浙江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传承人王月英、王超堂、周志华、何云根、林秀珍、沈健丽等和保护单位代表王建刚、贾仁利、卢修宾、施王伟、王与昌、王颖燕、胡平、季海津、潘林松、楼亚群、王云根、李弘、徐晓阳、缪秀霞、汪黎明、毛才耿、杨惠芳、李雪良、吴绍楼、杨兢兢、张玉观、张灿明、章竹林、章晓华、潘浩、张毅强、卢和乐、王永棠等共150余人出席了活动。

  整个活动由“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和“浙江曲艺传承保护论坛”两个部分组成。其中,7月2日下午和晚上举行的两台展演,共有来自浙江全省7个市区的77名演职人员演出了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主的浙江16个曲种的16个节目;7月3日举行的“浙江曲艺传承保护论坛”以“强化学术理论指导作用,推动传承保护科学开展”为宗旨,分两个单元进行:第一个单元为学术性研讨,共收到和宣读论文22篇;第二个单元为工作性交流,先由10个项目保护单位的代表汇报交流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经验与问题,后由与会专家进行点评指导。整个论坛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收到良好效果。

  为使本次活动真正起到推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引导并激励传承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作用,展演和论坛分别进行了评奖,有11个较为优秀和典范的参演节目被评为“优秀传承节目”,9篇论文被评为“优秀入选论文”。

  浙江是曲艺大省,全省古今流传的曲艺品种目前已知共有90余个。近年分两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种有19个,分别是温州鼓词、绍兴平湖调、兰溪摊簧、绍兴莲花落、杭州小热昏和杭州评词、杭州评话、绍兴词调、临海词调、四明南词、平湖钹子书、宁波走书、独脚戏、金华道情、武林调、绍兴宣卷、温州莲花、杭州摊簧、绍兴摊簧。除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和临海词调4个曲种没有节目参演外,其他15个曲种和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保护项目的平阳渔鼓共16个曲种的16个节目,参加了本次学术观摩展演的演出。有些曲种如绍兴宣卷等,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在高台展示亮相,引来了业界专家的瞩目和当地媒体的关注。

  “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的宗旨,是“展示检阅浙江曲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的当下成果,交流探讨当下曲艺传承保护工作的经验与问题,强化学术理论对于传承保护工作开展的专业指导,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曲艺项目的科学实施”。由国家级的曲艺研究机构和曲艺传承保护工作开展较为深入的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联手开展此项艺术展示和学术论坛活动,对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学术研究”对于“艺术传承”的智力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曲艺项目的科学开展,无疑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牢记学术使命 携手共创双赢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王能宪

  曲艺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艺术门类,更是非常典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然而长期以来,曲艺的独特审美价值和宝贵文化品格,一直没有得到足够而又充分的重视、发掘、认知和评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包括曲艺在内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基于农耕文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艺术,生存与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与挑战。一方面,这种基于传统土壤的审美创造形式,较难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另一方面,现代开放的社会形态,急剧改变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传统断裂、后继乏人的现象十分严重,亟须我们通过传承保护加以继承和弘扬。

  浙江作为我国的曲艺大省,曲艺文化的传统十分深厚。早在南宋时期,这里的曲艺发展已经非常繁盛。不仅当时的都城临安(即今天的杭州),有着星罗棋布的以曲艺演出活动为重要内容的勾栏瓦肆,而且通过著名诗人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诗作“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去看,当时的乡村曲艺演出也很普遍。发展至今,浙江的曲艺不仅依然数量众多,而且特色独具。像绍兴平湖调、绍兴莲花落、四明南词、平湖钹子书、温州莲花、金华道情、宁波走书等近20个,已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浙江成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最多的省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江省有关方面在传承保护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次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曲艺研究所与浙江省文化厅携手举办“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也是浙江省的相关单位重视曲艺传承保护工作的集中体现,更是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保护工作中注重理论思考、强化专业指导,确保按照曲艺的艺术规律科学传承和健康发展的表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们国家最高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同时担负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职责。进入21世纪以来,我院立足学科门类齐全、学者队伍整齐、学术成果丰硕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密切联系创作实际,形成了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创作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办院目标,获得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我院曲艺研究所作为国内乃至世界惟一的专门从事曲艺研究的学术机构,肩负着繁荣发展曲艺学术的神圣使命。建所20多年来,不仅相继完成了诸如《说唱艺术简史》、《中国曲艺通论》、《中国曲艺通史》和《中国曲艺概论》等填补学科空白和奠定学科基础的重要史论成果,而且参与承担了属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大型文献史志丛书《中国曲艺志》的具体编纂工作。此次我们联合浙江省文化厅举办这样的学术观摩研讨活动,正是我们的自身使命所使然。我们希望,通过此类合作,携手共创双赢,为我国的艺术科研事业和包括曲艺在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坚持政府主导 强化社会参与

  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  金庚初

  浙江的曲艺文化蕴藏十分丰富。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中,浙江曲种就有19项之多,数量排行居全国之首。其中,绍兴莲花落、温州鼓词、金华道情、平湖钹子书、宁波走书等,至今演出十分活跃。特别是绍兴莲花落和温州鼓词,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和现实影响力,并正吸引着一批年轻的接班人参与传承,学习表演。他们在接受传统节目的同时,还不断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一些新节目的创作和表演,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职业艺人。

  为进一步推动浙江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展示和检阅浙江曲艺的传承保护成果,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保护工作的科学实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我厅共同举办的本次活动,按照工作的要求,经过周密的策划,借助生动的载体,依托丰富的内容,通过集中展示近年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曲艺项目的最新成果,交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曲艺传承的经验与问题,很有意义也非常必要。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或长期从事曲艺艺术的学术研究,或长年坚守曲艺传承的教育前沿,或奔走活跃在曲艺保护的基层阵地,或思虑运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中枢,都从不同的角度,为包括曲艺在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出过积极的贡献。藉着这次活动,大家聚集一堂,展演观摩,交流切磋,一定能为浙江曲艺的保护与发展,奉献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有益思路;也一定能够通过我们的展演交流与论坛研讨,促进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传承发展”。这次活动的举办,就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组织和硬件条件、学术理论研究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的一次保护工作的合作实践。离开政府的主导,保护工作容易流于空泛和无序;缺乏理论的支撑,传承工作也会失去思想的引领。搞文化工作要有文化的情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按照规律办事。只有将好的愿望和正确的思路结合起来,用切合实际的学术理论成果武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会更有成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包括政府组成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历史责任。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协同努力下,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与方法办事,我们就一定能使优秀的传统曲艺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面向实际  服务社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吴文科

  我们常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尽管从事学术研究讲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更多的是在书斋里精研典籍、穷经皓首,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说明学者怀揣的是学问,心怀的却还是天下。真正的学问,如果不对社会发生影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只不过,做学问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联,不是一种模式而已:应用性研究属于直接的关联,基础性研究多属间接的关联。

  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学术研究和学问家,一定是经世致用的和古道热肠的。而由国家设立的专业研究机构,更是国家发展在某个领域或方面的思想引擎与智力支撑。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自建立以来,一直秉承开门办所和服务社会的基本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服务艺术,为中国曲艺的繁荣发展尽心竭力。

  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其典范形式之一而受到保护的曲艺艺术,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许多关乎有效传承和科学保护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我们去破解。为此,我们一直保持着与相关地方和单位的密切联系,保持着一份为传承保护好曲艺艺术而奉献心力的责任与执着。

  此次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和前些年我们与山东省文化厅等有关方面共同举办的“全国传统曲艺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一样,都是面向我国文化建设实际、以学术理论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从这次举办的由“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和“浙江曲艺传承保护论坛”两个子项目组成的“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的效果去看,我们的目的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一是促动了浙江各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为主的地方曲艺的传承工作。如两台演出中相当一部分的曲种及其传统节目,至少已有二三十年没有上演过了,一些节目所以能够上演,就是这次活动推动恢复的结果。二是研讨交流了目前浙江曲艺传承保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学术理论问题和工作实践问题,并通过曲艺专家和从事实际保护工作同志的面对面交流,解决了一些较为模糊的观念与思路问题,进一步统一了有关传承保护专业性问题的思想认识,包括在保护工作中注意尊重曲艺的艺术规律,维护曲艺的本体特征,防止由于理路不清而导致出现事与愿违的事情。三是让我们在观摩学习和研讨交流中,学到不少文献典籍里所没有的东西,包括如何调整我们的选题方向和研究思路,将我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学术关注,紧紧锁定在我国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举办这样的艺术与学术活动,让艺术由于学术的关注而更好地传承发展,使学术的研究因为密切联系了艺术的实际而更具价值与作用,实在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可以相信,我们因此而收获的,不只是对曲艺遗产传承保护的积极效能与坚定信心,同时还有鲜活的学问,以及良好的治学传统。


  重视对曲艺传统节目的传承与保护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  马来法

  浙江地方曲艺品种繁多,又因语音多异,地域特点十分鲜明。它们目前的生存状态各不相同,有的仍然拥有较多的受众,有的在民俗活动中颇为活跃。但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技艺含量较高的曲种,其现状却不容乐观:濒临危亡,亟待抢救。

  曲艺是以口语叙述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因而对于曲艺的保护乃至抢救,应该是活态的、完整的。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传统节目,由于承载着独特的演出形式、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价值十分巨大,对其进行较为完整的保护,就是对于曲艺艺术的全面活态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浙江省文化厅在杭州联合举办的“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将恢复演出和促动传统节目的传承作为展示和研讨的重点,便非常富有意义,由此推动的对一些古老濒危曲种抢救和保护的成效也十分令人振奋。

  比如,宁波的四明南词是我国江南地区众多弹词类曲艺中较为古老的一支,长篇节目众多,唱腔曲调丰富,表演风格典雅。清代后期从艺人员很多,20世纪30年代在宁波地区和上海颇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培训艺术人才并建有曲艺团。但“文革”期间演出团体解体,青年演员转业,传统节目的演出脚本大量散失。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只在专业曲艺活动中偶能见到年已古稀的老艺人的展示性演出,之后基本上就销声匿迹,趋于消亡。近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宁波市的文化部门和曲艺工作者积极收集四明南词的传统曲本和过去的一些音像资料,编印出版,保管留存,同时对近30年来已成绝响的这种形式进行恢复演出,使失传多年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长篇节目选回《双珠凤?拜寿改对》等得以上演,这次又予展示,获得好评是必然的。

  又如,历史上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摊簧,种类繁多,有所谓“南词摊簧”(俗称前摊)和“唱说摊簧”(俗称后摊)之分。其中的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盛于清代后期,衰于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曲艺形态的演出基本停歇,音乐唱调及部分节目被婺剧所吸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地曲艺工作者在挖掘、整理兰溪摊簧的过程中,积极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及开篇节目,并将演出的舞台动作方式由“坐唱”改为“走唱”。但能体现本曲种艺术特征的优秀传统曲目,因衰落年久,难觅踪影。近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力量,积极搜集各类资料,建立兰溪摊簧资料库,编印出版丛书,在有关乡镇建立兰溪摊簧坐唱班,组织该曲种的传承人和艺术骨干恢复排练优秀传统节目,所以才有了这次展演的传统节目《芦林相会》,工作也比较喜人。

  当然,此次展演的个别节目也存在着继承不够扎实和片面追求创新的问题,以及舞台呈现方式游离于曲种传统之外的现象,这些都是日后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引起注意的。


  尊重艺术规律  推进曲艺传承

  ――“浙江曲艺传承保护论坛”发言摘登

  王建刚(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保护过程中的群众欣赏需求,进行培育社会文化土壤的生态性保护,是保护包括宁波走书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思路。如果说宁波走书是奇葩,那听众就是土壤,土壤的贫瘠还是肥沃,对宁波走书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在大力培养传承人的同时,提高宁波走书演出节目的艺术质量,使宁波走书的演出“产”“销”对路,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施王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在实施曲艺的保护中,除了着力传承好口头“说唱”技艺,还要注重音乐的伴奏技巧。要强调音乐唱腔包括伴奏对于口头“说唱”的服务作用,切忌在伴奏中喧宾夺主;要继承和弘扬曲艺伴奏“轻、小、快”的特质,不以器乐伴奏遮蔽声乐演唱,并力图烘托表演气氛,使传辞更清晰,演唱更艺术。为此,不能在乐器的选取和乐队的构成上追求时尚与热闹,而是要像传统温州鼓词的表演伴奏那样,凸显牛筋琴等特色乐器的特点。

  胡 平  季海津(瑞安市文化馆) 搭建相应平台,通过配合时政宣传进行曲艺的传承保护,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近年来温州鼓词在为政府部门宣传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短、平、快”的创演便利,发挥了积极作用,彰显了自身价值,收到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它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活动适应性强、排演经费节省等特点,使其既可与其他综合形式的文艺宣传媲美,也可与其他综合形式的文艺宣传抗衡。

  王与昌 王颖燕(杭州滑稽艺术剧院) 包括“杭州摊簧”在内的各种摊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表演的传承中,进行“活态”的教与学。比如,摊簧唱腔都有词谱留存,但如果没有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授,仅仅让一些识谱并会视唱的年轻人照着词谱去唱,是唱不出“原汁原味”的。曲谱只能记其“形”,无法传其“神”,而“神”却是精华之所在。因此,要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多训练艺人的演唱功底,这是活态传承的必然要求。

  楼亚群(义乌市群众艺术馆) 搭建必要的曲艺演出场所,是传承保护包括“金华道情(义乌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必然条件。义乌市文化馆克服种种困难,争取领导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在古色古香的黄大宗祠开设了专门演出义乌道情的“曲苑书场”,并组织民间艺人驻场演唱。自2008年6月启动以来,每周一、三、五正常演出,已连续演出160余场,深受广大曲艺爱好者欢迎,观众群体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吴绍楼(平湖市文化馆) 在各级部门的协作下,平湖钹子书的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平湖钹子书传人的生存状况也得到极大改善。平湖钹子书传习基地在平湖的广陈中心小学挂牌后,平湖钹子书传承人戎永生应邀专职任教。这是平湖钹子书传承保护的一个有益尝试。而这种通过乡土艺术教学传承平湖钹子书的探索实践,同时还具有播撒艺术爱好种子的意义。

  李雪良(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平湖钹子书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要有人演,二要有本子演。因此,传承工作必须从基本条件抓起。比如,应建立一支平湖钹子书的专业表演队伍,使其发展有所依托;建设演出阵地,在平湖电台和平湖电视台开设专门栏目,制作播出优秀节目,以此来创造平湖钹子书传承发展的基本条件。

  李  弘(绍兴市群众艺术馆) 绍兴市群众艺术馆是绍兴曲艺的传承基地和保护责任单位,近年来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抓人促事。除发挥传承人作用,还聘请资深学者担任顾问,有效提升保护的质量和效果。二是优化传承环境。以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艺术学校等院校为重点,建立传承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逐步建立传承者群体。三是结合乡土教育,举办专题培训,从娃娃抓起,确保后继有人。四是广泛宣传展示,在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中,推出曲艺项目。五是加强探讨研究,编著《白雪遗音》和《绍兴平湖调》等书,留存基础资料。

  徐晓阳(绍兴市群众艺术馆) “绍兴摊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来,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地百姓虽然俗称其为“绍兴鹦哥戏”,但其基本形态属于曲艺。正如一则描述其特色的民间谚语所形容:“鹦哥戏,勿是戏,也无刀枪也无旗,也无蟒靠也无衣。”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传承保护的方向,即按曲艺的特征保护“绍兴摊簧”,而不是依照民间小戏的路子去进行传承,这是我们在开展传承保护工作时必须予以注意的。

  沈  莹(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 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是绍兴曲艺传承保护的主要阵地,对绍兴莲花落的传承保护尤其成功,效果有目共睹。对工作难度较大的绍兴宣卷的传承保护,我们也采取了有力措施:一是采用现代音像技术对老艺人的表演进行录音录像;二是对演出道具和乐器进行图片留影保存,对重要的卷本文字进行复印留底,并结集整理,准备出版;三是加强对传承人的扶助和服务,除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传承津贴外,还发给县政府津贴;四是创新演出场所,让平时依托民俗活动的演出走上了艺术舞台。同时,保障工作经费,确保传承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潘林松(兰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兰溪市对于兰溪摊簧的传承保护措施得力,效果明显。2006年,兰溪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兰溪摊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负责兰溪摊簧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并落实兰溪摊簧抢救保护的责任单位,将兰溪摊簧保护抢救工作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将保护经费列入市政府“十项惠民工程”,做到活动、经费、人员三落实。同时,制订行之有效的保护计划,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资料库,编印文献丛书;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兰溪市婺剧团和兰溪市聚仁学校建立兰溪摊簧传承基地,挑选天赋适合的年轻演员重点培养,承担兰溪摊簧的传承任务。
(来源:www.ccdy.cn )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