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六)
作者:1733 创建时间:2009-03-05 14:21:00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六)

 

装  潢

    装潢,指称传统装裱技艺。“潢”本义指用黄蘖汁染治纸料,再用这种纸料装裱书画;又有“装帧”之义,《通雅·器用》:“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即‘裱褙"也。”因书画本体之外的装潢,指称传统装裱技艺。“潢”本义指用黄蘖汁染治纸料,再用这种纸料装裱书画;又有“装帧”之义,《通雅·器用》:“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即‘裱褙"也。”因书画本体之外的袷袱、画套、囊匣、画盒、画箱、画柜等与书画装裱直接相关,其义也引申为对物品外表的装饰美化。体现中华文化特的传统装裱技艺,即用于书画、碑帖等的保护和美化,也用于古籍和古字画等的修复。从文字记载来看,这项技艺迄今至少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其生成与发展,对于展示、传播和保护文化艺术的创造成果,传承中华文化有着特殊的作用。

    传统装裱技艺有托、裱、装三大工序,一般先用纸托裱画背。再用绫、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托画心工序最为重要。传统装裱有立轴、手卷、册页三大体式,依用材而分有绫裱、绢裱、纸裱等多种类型,体式之下还有丰富的款式、如立轴的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屏条装等等。因南北风土人情之别,传统装裱技艺在发展中形成南北地域流派: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派绝艺皆以口传身授方式世代相传,讲究过硬的裁刀功、排宅功、刷帚功和精到的制糊、用浆、染色之法,要求装裱品达到平、薄、齐、净、柔、匀、正、密、光、新的效果。在修复古字画、古籍方面,施艺的一招一式更是要求极高,还须非常了解古代书画、书籍的形式、用纸及工艺,否则稍有不慎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曲宗  昆曲脚本》

函12册  毛装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凡装订成册,而未加工裁切的书,称为“毛装本”。现知毛装书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种是官刻书,特别是清代内府武英殿的刻书,通常都要赠送给内府各宫、各王府、功臣、封疆大吏。这种书送去之后,不知人家怎么装潢,配什么质地的封面,所以就毛装发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手稿,特别是草稿,作者写成之后,为不使其散乱,也常常把它装订起来。

《德范词源》

云套  线装(四眼)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用草板纸为里,外敷以布,用之围裹全书,谓之“书套”。在开函处挖做云形的,称为“云套”。

《绝世风流陈妙常》

卷轴装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这种装帧形式,是纸本书最早的形制,它承继了缣帛为书的形式,隋唐时期非常通行。直至现在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此形式。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函3册  经折装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衡方碑》

拓片剪贴  夹板经折装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由于卷轴不便,折叠成册的形式开始出现,称为“经折装”,也称“梵夹装”。现在流传的裱本字贴,多是这种装帧形式。为了保护书籍,除书套之外,还用两块光洁木板,夹在书籍的前后两面,叫夹板。在夹板的适中位置挖孔,用绦条穿过,捆缚牢固。

《耕织图》

一函1册  金镶玉线装(六眼)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金镶玉也称袍套装。其法是在每页折叠之夹层内镶衬以崭新的白纸,天地各长出几分(约为上六下四),再将长出部分与原书页裱平,然后重新裁切装订。由于原书纸旧色黄,喻之金;衬纸崭新洁白,喻之为玉,形象地名之为“金镶玉”。严格意义上讲,金镶玉不是一种原始装帧形式,而是后人为保护原书而进行的一种修书形式。

《四声精辨》

一函5册  巾箱本线装(四眼)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箧,为了携带方便,把手头常看的小本头书,装在巾箱里随身携带,这种小本头书世称“巾箱本”。

《蝴蝶媒》

一函4册  金镶玉包角线装(六眼)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提供

 

北京市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装裱修复技艺是一项对古旧破损书画作品进行修补的特殊技艺。中国传承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经历了晋、唐、宋、元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与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流派,并在实践中各具独特的成型工具、材料、款式和工艺和系统的理论经验。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荣宝斋”的装裱是“京裱”风格特点最集中的体现,其古旧书画修复技艺在全国装裱界独树一帜,有自己独特而完备的工艺流程。“荣宝斋”运用冲洗、揭旧、嵌补、全色等技艺,曾抢救了无数破损严重、濒临失传的艺术珍品。

展品

代表性传承人王辛敬

代表性传承人李淑珍

 

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籍的“续命汤”。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甚至几十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包括:揭、托书叶、补书叶、机械补书、折叶、书叶压平、锤平、齐栏、下捻、包角、上皮、打眼、订线、包背、衬纸、金镶玉等。

古籍修复小组成员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陶瓷制作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耀州窑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20世纪70年代耀州窑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

耀瓷荷纹佛经钵

    造型曲柔浑圆,洗练简约,圈外刻书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在陕西铜川玉华宫翻译的佛教最高、最中心的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耀瓷刻花出筋荷口尊

    造型雍容圆润,洗练大方。尊重0.35千克,这是纯粹用造型来表现耀州青瓷极致的经典。

耀瓷牡丹纹高足钵

    外翻的玉镯底托起圆钵,两刀法刻饰的单枝牡丹纹样缠绕钵体,活泼流畅奔放。

耀瓷刻花牡丹纹小洗

    装饰上再现了耀州瓷刀锋犀利奔放、宽深流畅的特点。造型传统,装饰主次分明,釉色为橄榄中闪黄的青釉,是耀瓷的典型代表。

耀瓷刻花牡丹纹果盘

    口沿折成六瓣花口出筋,盘内刻牡丹纹样,外帮转折见方而呈现北方民族豪放性格,底把高足是纯正的玉镯外翻,其造型语言是突现五代耀瓷的最好体现。

展会现场

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

 

贵州牙舟陶器烧制技艺

    牙舟陶器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牙舟陶器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牙舟陶器仍然保持着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风格以古朴敦厚著称。牙舟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再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各种纹理(俗称窑变)。

牙舟陶作品

现场制作半成品及成品

代表性传承人张禄麒

 

北京料器

    北京料器是出产于北京市的一种琉璃艺术。清康熙年间料器只供奉内廷,时称“官料”、“御琉璃”。清王朝衰落后,料器由宫廷艺术转为民间艺术,形成浓郁的北京特色。北京料器以低熔点德琉璃为原料,质地莹润,色彩斑斓,做工精细。料器制作没有模具,也没有图稿,全凭艺人用镊子、剪刀进行手工操作,即兴完成。北京料器有从首饰等日用装饰品到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在内的几千个品种,其中仿 玉料器制品几可乱真。

 

 

 

小乌龟

套八鸭

套鹅

八骏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七)

(来源:www.ihchina.cn

(撰稿/摄影:韩斌、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