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的尴尬:如今还能在哪里听到?
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口头文化。2005年,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虽然内蒙古正在积极做工作,目前蒙古族长调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却步履艰难,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历史上长调民歌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通辽市科尔沁草原,原生态蒙古族长调民歌几乎听不到了;内蒙古从事长调演唱和研究的专业人员不足百人,随着长调老歌手的相继去世,很多珍贵的长调曲目未能及时抢救、传承,导致长调曲目大量流失……
蒙古族歌手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草原那达慕
会场上伴着马头琴声演唱蒙古族长调(2004年7月29日摄)。新华社发
当前最让人担忧的是传承艺人的生存处境
内蒙古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蒙长调民歌联合保护协调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新和说,目前长调传承环境不断恶化,比如,由于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草场退化、沙化不利因素,致使传承人生活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牧民移民搬迁,使长调的民间传承失去了艺术土壤。
相当一部分的蒙古族长调与马有关,而现在随着草原上马匹急剧减少,这种和马有关的长调必然面临衰竭。而且,过去很多长调是宴歌,在一些仪式性活动中演出,而现在蒙古人离开了蒙古包,许多歌手到宾馆、饭店演唱,歌曲的内容也发生改变,成为流行歌曲。
“当前最让人担忧的是传承艺人的生存处境。”刘新和说。
草原歌王哈扎布的弟子,生长在长调故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芒莱,为了将长调传承下去,在锡林郭勒草原号召牧民们组建了阿巴嘎纳尔长调协会。
芒莱告诉记者,组建协会就是想搜集、整理哈扎布生前演唱作品、声像制品,整理出版阿巴嘎纳尔长调歌曲的书籍资料,更想通过每年定期为长调爱好者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一批新一代长调歌手,使蒙古族长调这一传统民间瑰宝后继有人。
长调协会现在已经发展到60多人,整理出31首长调民歌。“但由于协会没有经费,本想搜集一些基本资料,可是连车辆、汽油都要靠会员们自己垫付,我们的处境十分艰难。”芒莱忧虑地说,他的一个弟子,也是协会的成员,去年在协会忙了一年,不但没挣钱,还耽误了家里的生产。今年,为了谋生,只好去旅游点唱歌去了。
从整体上看,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堪忧。即使如哈扎布先生那样有名的歌王,一生生活在草原,靠着退休金和一点补贴生活,住在政府给他分的房子里,生活水平并不高。
一些长调艺人反映,由于生活条件不好,收入较低,政府也没有给他们补贴,有时候不得不做另谋出路的打算。
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副会长冷德熙说,很多来呼市的客人,首先就是想听长调,但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演出场所,所以他们只能到蒙古包里去,或是随便找一个饭馆餐厅。
“在那样的地方拿上几十元钱的报酬唱着长调,心里总感觉对长调是一种伤害,或者是一种糟蹋。”冷德熙说,但他也表示无奈,因为目前这种状况不让歌手演唱也说不过去,因为有很多年轻的长调歌手,若不让他们在那里演,他们的生活问题无法解决。
蒙古族歌手乌云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西部歌王赛歌会上
演唱蒙古族长调《驯服的小青马》(2003年12月22日摄)。 新华社发
芒莱说,长调民歌具有“口传身授”的特性,而哈扎布老人的离开对长调的传承无疑是雪上加霜,“现在找一个像样的长调老师实在是太难了”,他说,很多长调演唱艺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长调的保护与发展。
更令人惋惜的是,哈扎布老人生前精心编写的上百首长调曲谱早已被毁掉了,在歌王退休后多年来极少有人请他出来办班,或者从他身上对长调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做一些资料整理、录制等工作,哈扎布也没有出一张专辑。
现在的长调传承人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以哈扎布为代表的老一代长调艺人,他们大部分年事已高,其中有的已经去世。第二类是现在50岁左右,仍生活在牧区的民间艺人,这部分人是传承人的主体,是原生文化的主导力量。他们在草原出生成长,接触原生态文化形态。第三类包括现在艺术类高校、艺术研究所等院校培育的新一代具有现代保护观念与意识的长调人才。
刘新和认为,长调保护的核心和主体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涉及文化形态、传承环境、理论研究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办到。
“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传承,特别是以口头传承的长调,只能通过人来完成,中间一但因为传承人去世,而又没有传承下来,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或许某种长调唱法千年的链条就此断裂。”刘新和说。
没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保护工作是不可持续的
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在最近举行的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成立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呼吁,保护蒙古族长调艺术不光是艺术家们的事情,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做更多细致、持续的工作。
德德玛说,从长远来看,没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蒙古族长调艺术保护工作是不可持续的。她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将蒙古族长调艺术保护纳入政府日常工作中,在规划、政策、财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内蒙古一些政协委员建议,内蒙古应该加大对长调传承与保护的投入。对于传承人的保护不是一句空话,应当帮助解决起码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至少要予以部分资助,但现在这方面在内蒙古几乎还是空白。
冷德熙也认为,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形成需要经费投入,这是非常迫切的,应该给他们一定力度的保护,才能让他们有能力担负一定的传承责任,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目前内蒙古有关部门想做一下长调传承人的摸底工作也迫于经费紧张无法开展,研究人员想搜集一些基本资料,甚至连车辆、汽油问题都解决不了。
此外,传承人的认定、保护、继承,系统认定和规则的制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长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蒙古国合作申报的,目前两国还需要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与交流,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系统研究。
内蒙古在长调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政府和文化部门也举办了多次长调比赛和长调研讨会,一些艺术院校相继开展了长调民族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经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由宝音德力格尔、拉苏荣等著名蒙古族艺术家联合发起成立的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将于9月9日正式挂牌运作。
但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蒙古族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采取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蒙古族长调艺术,仍然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刘新和说。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记者 李泽兵 张丽娜)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