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非遗"保护屡遭冷遇 何时才能成"大合唱"? 
作者:484 创建时间:2007-06-21 12:37:51

"非遗"保护屡遭冷遇 何时才能成"大合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其活性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于传承人而存在。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日益稀少的“独门绝技”,我们该反思:该怎么拯救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这是范正安表演的山东泰安“单人皮影”,也叫“十不闲” ?D?D摆弄皮影人儿,唱词念曲,鼓乐伴奏……全由一人包揽,手、脚、嘴都没闲着。拥有这绝技的,全国就范正安一人。 新华社记者 廖翊

    图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元新正在制作蓝印花布。作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元新30多年来,在缺乏资金、很多人不理解的境况下,坚持从事手工蓝印花布的收集、整理、研究、设计工作,推陈出新,使这门古老的手工艺不仅存活下来,还焕发出了活力。 新华社记者 吴晶晶 摄

    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亡艺绝”

    姚忠贤是山东琴书(北路)的唯一传人。北路山东琴书由邓九如先生创立,1955年,姚忠贤跟随邓九如学艺,成为邓九如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从此,他与邓九如朝夕相处14年,从学徒学艺到同台演出,其吐字发声、唱腔念白,无一不是由邓九如先生亲传,从而较全面、扎实地继承了北路山东琴书“文雅”“大方”的表演个性和艺术特色。1969年邓九如先生病故后,姚忠贤担当起传承北路琴书的重任。姚忠贤的音色优美文雅、唱腔高亢委婉,表演轻松诙谐,风格洒脱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上个世纪末,山东琴书一度观众凋零,舞台冷清,姚忠贤曾经十分失落。但是近两年随着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琴书重新升温,喜欢琴书的观众渐渐增多;演出时,姚忠贤的琴书经常是压轴节目。现在姚忠贤又有了新的苦恼:愿意学琴书的男演员太少了。

    姚忠贤说:“只有让年轻人喜爱,琴书才能有发展前途。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听流行歌曲,就是因为好听;琴书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必须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散发出琴书自己独特的韵味。”

    “泰山皮影”是中国众多皮影戏中饶有特色的一支,其演唱、表演、伴奏均由一人完成,被称为“一个人的皮影”。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艺术形式眼下也只有范正安一个传人了。他对记者说:“我愿意无偿教,但是却没有人肯来学。”

    李兴堂是济南皮影戏的第三代传人。他说:“我从60岁开始琢磨皮影艺术的传承问题,今年75岁了,仍然在担忧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我不在了,皮影艺术怎么办?”

    6月9日,姚忠贤、范正安、李兴堂被山东省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入围的还有70人,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等8个门类。

    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王丕琢介绍说,这些传承人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他们都完整掌握了所代表的项目,或者有特殊技能,具有这一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并且在积极培养后继人才。

    据了解,这些传承人将受到政府资助,保障其开展传习活动。山东省还计划通过系列培训、展演活动,让传承人与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对民间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结对,促使民间艺术项目有效传承。

    “我们决不能使“人亡艺绝”。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就是在留存我们的文化记忆。”王丕琢说。

    这是锡绣大师赵红育为观众表演精绣绝技。赵红育是锡绣的第四代传人,她以87套针法将锡绣精微双面绣推向了最高峰,所绣《丝绸之路》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新华社记者 廖翊 摄

 

    培养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粉丝”

    高密剪纸传承人齐秀花幼年在姥姥的熏陶下学会了剪纸,她的剪纸作品超越了纯民间剪纸的平面化,增添了立体感。她剪的动物,粗犷中含清秀,稚拙中藏精巧,玲珑剔透,淳朴可爱,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的作品《金牛奋蹄》1997年还被中国邮政部选为生肖纪念邮票。

    今年44岁的齐秀花现在定期到高密的中小学校给孩子们教授剪纸,为的是“让他们懂一点民间艺术,从小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让齐秀花欣慰的是,孩子们学习剪纸的热情很高。

    齐秀花还打算把当地的残疾人组织起来,成立“残疾人剪纸协会”,教他们学剪纸。“这样做,一是能把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另外,残疾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齐秀花对记者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6月9日刚刚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失去了人的参与和传习,遗产就变成了死的东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人是最核心的环节。技艺是无形的,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传承人来传承。明确公布传承人名单,可大大推动今后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的开展。”

    有专家提出,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除了进行必要的政府“拯救”外,更要积极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对人们进行观念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追捧者”。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进入生活,才是对它们的最好保护”。潘鲁生说:“像剪纸、木版年画等在过去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活方式的变迁,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甚至灭绝。我认为应该通过重新设计和创意,把民间文化变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从而让它再生。”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只是传承人个人的责任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

    在6月9日举行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来自山东各地的传承人竞相展示技艺,山东古筝乐传人、郓城县的季玉玺现场抚筝,高密剪纸传人齐秀花则舞动剪刀,剪起了窗花,还有惟妙惟肖的皮影、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古朴绚丽的彩印花布,纤巧灵动的风筝……组成了一道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盛筵。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对于如此规模盛大的精品展,普通市民却鲜有问津者。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稀稀落落,其中大半还是媒体记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遭到的“冷遇”,一方面折射出了文化遗产面临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也再次提醒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仅是传承人个人的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前,每个人都不能漠然视之。

    冯骥才在他的博客里写道:“民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

    “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潘鲁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问。

    潘鲁生说:“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当前文化生态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在新技术引发的社会巨变中有所寄托与慰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哪个传承人的分内事,也不能只是政府行为,而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每个人都应自觉走近、学习民间文化,自觉维护、抢救濒危的文化“物种”,别再让传承人抱着“技艺难传”的遗憾离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这是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过的一番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生命记忆,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但愿“非遗”保护不再是政府的“自说自话”,而从此成为社会各界与公众的“大合唱”。只有大家都来珍视、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才能在全球文化同质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获得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记者王海鹰)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