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立法守护非遗根脉 创新推动非遗传承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6月1日正式实施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建时间:2019-06-12 13:20:00

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龙舟竞渡

北方昆曲剧院参加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表演《牡丹亭·游园》(摄影:卢旭

原创非遗舞剧《二魁摔跤》剧照

在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上小学生体验剪纸艺术

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保护单位钧天坊正在开展传习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传习所揭牌仪式现场

非遗保护 北京实践

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北京市非遗保护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推动具有北京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科学的法律保障基础。目前,北京市普查到各类非遗信息12000余项,在北京地区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9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1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2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31位。全市已建立了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非遗传承实践日益活跃,社会认同不断增强。下一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紧密围绕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的总体布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深度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对凸显首都历史文化价值,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在研究制定《条例》配套政策,通过出台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等一系列专题管理办法,形成全方位推动非遗保护的政策组合拳。如将进一步规范市级和区级代表性项目的评审程序,明确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义务和退出机制,加强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等。

北京市政府各部门也将加强协作与配合,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如将进一步完善市和区两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十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北京市教委将加大力度在全市91所大学、1630所中小学广泛开展非遗教育;北京市商务局将落实《关于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将广泛开展龙舟、风筝、空竹、冰蹴球等各级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北京市体育局将大力推进太极拳、围棋、象棋等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力度;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帮助内联升、一得阁等更多的老字号企业做好传统工艺企业品牌知识产权创新的保护;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依托技工院校开展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工作;北京市国资委将加大对系统非遗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推动红星、王致和、三元梅园等企业做好非遗技艺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共同履行保护首都历史文化的责任。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其非遗保护工作力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各地非遗项目在京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互鉴。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机制,与天津市、河北省共同发挥好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优势,在跨区域调查研究、宣传展示、人才培养、扶贫协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继去年三地签署《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后,今年6月5日至9日,为迎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三省市共同举办了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献上一场实践与理论互为支撑、广度与深度共同延展的盛宴。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性

非遗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发挥着以文化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增进人民的文化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十分注重鼓励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条例》首次明确规定团体也可以作为非遗传承人,打破了过去一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只有一个代表性传承人的惯例,以更好地促进一些以集体传承为主要传承形式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意义深远。《条例》明确加强对与非遗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在舞台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支持与资助。

资金、政策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具有务实的激励引导作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评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培训基地、优秀实践项目等为载体,结合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大力开发扶持具有北京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非遗产品和文化服务。目前,北京市已认定清华大学等35 所大中小学为北京市非遗培训基地、北京珐琅厂等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民族乐器修复等3个非遗优秀实践项目,分别予以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过去3年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了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社团开展的涉及非遗传承发展的92个项目,投入资金共计7500多万元。如,支持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百年前门·千年工匠”——前门非遗主题活动,支持北京联合大学开展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等项目。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发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优势,鼓励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可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优质的文化内容,并为非遗保护传承和振兴注入新的内生动力。今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鼓励依托京味十足的传统工艺设计推出的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对体现首都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以及体现北京特有饮食文化的老字号食品等,优先推荐认证为“北京礼物”。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见人见物见生活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传承、与时俱进创新的文化精华,推动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融通,有利于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

为推动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北京市已出台《关于推动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允许事业单位通过设立企业的方式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经营活动和合理的激励分配,在全国各省市中开创了先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开发,推动试点单位的文化资源与社会机构的市场资源有效对接,实现共赢;多渠道让传统手工艺重返当代生活,产生新的当代价值,适应首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为促进戏曲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北京市推动将适宜普及推广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通过安排演出场所和演出时段、提供场租补贴、售票补贴等方式,支持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展演;推动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工作,全市3920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安排2场演出,其中至少包括1场戏曲演出;继续举办好“中国戏曲文化周”大型活动,将中国戏曲文化周打造成百姓体验戏曲文化的盛大节日。

为创造性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市结合传统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以及国际交往活动,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保护成果进行宣传、展示。为弘扬春节、元宵节和庙会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过去3年,北京市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和“互联网+文化”的推广方式,组织开展了“文化惠民逛庙会 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10多个庙会门票累计80万张。还支持龙潭庙会、厂甸庙会、千军台庄户村幡会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支持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非遗雅集活动、怀柔区举办的非遗大拜年活动等,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使有益的传统文化价值深度融入百姓生活。

6月7日至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广州举办,这是对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保护成果和生动实践的一次集中呈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参加了展示体验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热情关注与参与。

《条例》为做好新时代的首都非遗保护工作赋予了新担当,明确了新作为,描绘了新形象,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文件精神,立足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非遗保护 你我同行

《条例》实施鼓舞人心

代表性传承人

王鹏(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条例》体现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融入生产生活、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诸多方面,贯穿了非遗只有真正地融入生活才不会消亡的保护传承理念。

成立于2001年的钧天坊倡导人与古琴等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的一种生活美学与文化修行,我希望借助《条例》的实施,对古琴艺术传承人进行立体化、生活化的培养。

 刘钢(国家级非遗项目宫廷正骨代表性传承人)

《条例》强调了对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切中要害。中医的传承效果与老师的培养方法、学生的悟性有关系,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挖掘后,势必对传承工作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作为传承人我也会积极配合做好这项有价值的工作。

牛玉亮(国家级非遗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创作要贴近当下大众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市场,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刚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传习所,未来将邀请舞蹈、音乐、历史等不同专业的老师给我的徒弟们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并丰富我们的口技创作内容。口技源于生活,是亲民且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现在《条例》正式实施了,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我们要大干一场,即将排演环保题材口技剧目《绿水青山》。

王熙(海淀区级非遗项目京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条例》写得具体、详细,回答了很多非遗传承人关心的问题,需要明确界定的一些概念都说得很清晰,讲得很透彻。以前我们对非遗保护是否可以同时做经营性活动不太清楚,如游客、观众喜欢皮影道具或皮雕艺术品,进行销售是否适合京西皮影的未来发展方向?《条例》让我们有信心将京西皮影跟旅游、文创结合,既能起到宣传推广非遗的效果,也可以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更好地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保护单位                              

朱宁(国家级非遗项目玉雕保护单位北京市玉器厂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玉器厂肩负着联络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不了解如何运用专利、著作权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条例》进一步满足了老一辈传承人对自己作品保护的需要。

 徐建波(国家级非遗项目便宜坊烤鸭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副总经理)

《条例》的颁布实施鼓舞人心。作为非遗保护单位,我们将努力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时积极申请非遗资金的支持,专款专用,把企业品牌做得更响亮。希望相关部门多组织优秀非遗保护单位间的交流和学习,互学互鉴。

钟连盛(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对非遗的基础性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曾多次到我厂调研,如今实施的《条例》中吸纳了我们很多意见。《条例》从传承人的认定到非遗保护、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具体的、可落地的界定与保障,对年轻人传承非遗是一个鼓励和促进。

专家                          

石振怀(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条例》的正式实施对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至少有三个促进作用。一是激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等投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干劲去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二是促进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更有法可依,标准更清楚,目标更明确。三是会使更多市民对非遗更加关注,进一步增强全民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卜希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条例》针对不同的主体进行了设计,很全面。对于参加非遗相关研修、研习和培训的学员进行了学费减免;对于高校要求在贯通培养项目中增加非遗相关专业,鼓励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非遗进校园、进高校的举措可以推动非遗传承,但能否更好地把非遗的精髓文化、社会价值传承下去,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张树贤(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

《条例》的实施将会是北京市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今后在北京开展剪纸活动有了一个明确的“风向标”,对于北京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弘扬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