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9   星期一   农历冬月初九   大雪 大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非遗公开课》生动开讲
——品味中国非遗 领略东方智慧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若姝 创建时间:2019-06-12 14:43:00

《非遗公开课》节目录制现场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在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润物无声,给予中国人生活的养分。随着丝绸之路等古老商路的延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源源不断地为世界人民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的基本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的首档非遗普及类节目《非遗公开课》,首次通过电视语言为全国观众全面解答了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保护非遗、非遗与生活的关系等多个关于非遗的热点话题,成为非遗传播的独特品牌。

为进一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神韵,挖掘非遗所蕴含的深层内涵,6月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再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精彩开讲,以专家讲授、非遗展演、嘉宾互动、现场体验等方式,生动呈现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鲜活实践,诠释中国非遗蕴含的东方智慧。

聚合文化瑰宝  课堂再升级

走进课堂,熟悉的“中国风”舞美设计、双重升降冰屏构建的立体自然景观以及充满古典色彩与象征意味的图像标识映入眼帘。作为去年课程的延续,此次《非遗公开课》在继续呈现非遗精品的基础上,锁定“中国非遗 东方智慧”主题。著名主持人李思思担任“课代表”,与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和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4位主讲人以及11位嘉宾,联袂完成4个板块的非遗教学,对答之间,传道授业鞭辟入里,答疑解惑深入浅出。

据统计,时长90分钟的《非遗公开课》共涉及19个非遗项目,其中6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优秀实践名册。公开课集中展现了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多个类别的传统文化瑰宝。

五千年历史绘就高妙艺术,三千条悬丝演绎中国故事。泉州提线木偶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伟宏和福建省连城县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李明卿联袂表演的节目《提线精粹》将提线木偶戏、中国书法两项非遗融为一体。对短短几分钟的展示机会,从业42年的吴伟宏视若珍宝。“每个木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灵魂,正如我国博大精深的非遗一样,值得人们深入其中去了解、感悟和探索。”吴伟宏说,“《非遗公开课》给年轻人上了最好的一堂非遗课。”

台前美轮美奂,幕后匠心独运。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建军告诉记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央视导演组自启动《非遗公开课》策划与筹备工作以来,进行了项目筛选、实地调研、考察论证、专家讲解、方案制定等多项工作,前后历经3个多月,最终从我国1000多项非遗项目中甄选出适合电视媒体传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充满东方智慧的非遗项目,确保节目的可看性、故事性、专业性、思想性与互动性。

解读高妙技艺  道具会“说话”

非遗项目大多历史悠久,很多都是依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非遗的内涵、门类和价值,认识非遗所蕴含的智慧,此次《非遗公开课》巧妙设置“求木之长”“厚德载物”“薪火相传”“上善若水”4个板块,精选取法自然的非遗项目,分别展开教学。

金丝楠木云龙纹顶箱朝服大柜、按照故宫太和殿1比1复制的鎏金斗拱、4米高的福船模型、北京珐琅厂“镇厂之宝”铜胎掐丝珐琅“秦陵铜马车”……走进精华荟萃的文化课堂,观众仿佛置身异彩纷呈的非遗大观园。

节目总导演郭艳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展示的非遗项目数量大大增加,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占据多数。为了让传统技艺具体可感,除了传承人访谈和项目展示,节目组使用了大量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和道具,来解读高妙技艺、阐释文化意蕴。

在“上善若水”板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淼一上场便用13根木头现场“编织”了一架微型木拱桥。随后,胡淼又拿出用更粗木头搭成的木拱架,邀请10位观众上台“踏桥”,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标记桥的结构、尺寸、构件、卯眼、工序的木拱桥特有施工图纸“丈杆”,更让观众领略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不用钉、不用铆、不用桥柱支撑的高妙之处。

胡淼表示,他在平时所参与过的各类非遗展示活动中都会随身携带轻便的小道具,此次在面向全国观众的公开课中,他特地带全道具,“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观察和互动,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形成生动形象的感知”。

提炼精神标识  智慧巧点题

在节目中,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展示的“跳刀”技艺让观众大开眼界。徐朝兴只是众多匠人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中,除了精湛技艺的展示,非遗内在精神力量的诠释成为此次课程的最大亮点。做壶60年的“玩泥老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桂珍,自称“80后”、唱起戏来眼中闪烁光芒的昆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少奎,注重工艺而非木料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伴随着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还在延续。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常沙娜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实际操作层面的技艺传承,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也是她想在节目中传达的理念。

“非遗课程博大精深,授课需要循序渐进。与去年的宏观讲解相比,今年的课程着重挖掘深层文化内涵,阐释非遗蕴含的东方智慧,把对非遗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层面。”作为第二次亮相《非遗公开课》的主讲嘉宾,赵丰进一步指出,非遗的传承发展、传播推广也是一项宏大的计划,需要持续的关注、精心的策划和不懈的努力。

多方赋能传播  传承增动能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制度,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肩负起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文化使命,文化和旅游部在创新非遗传播手段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此次开展的《非遗公开课》又是一次汇聚多方力量的全新突破。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节目在各大主流媒体及门户网站亮相的同时,还以微信小游戏等形式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以及与观众的交互感。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非遗公开课》播出期间增加了线上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微信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在互动小游戏中探索非遗之谜,感受非遗魅力。互动完成后还可以生成海报,供观众赠予亲朋好友,助力非遗传播与传承。

事实上,在多方赋能的过程中,《非遗公开课》的传播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在录制现场,记者观察到,在听嘉宾讲述传承故事时,多位观众眼眶湿润,不同于去年的“新奇”“有趣”等反馈,“感动”“震撼”是这次观众最多提及的词汇。多位观众表示,尽管以前对非遗有简单了解,但这次课程更深入地剖析了非遗的内在力量,值得人们不断深入探索。

在节目播出当晚,第三方收视数据平台“酷云EYE”数据显示,《非遗公开课》直播关注度接近1%,索福瑞全国测量仪4+央卫晚间节目TOP30显示,节目市场份额占据2.82%。播出次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综艺频道对节目进行重播,网络视频播放量持续攀升。该节目还引发了网友的火热讨论:“每一帧都如此令人心动”“匠心打造”“半夜补档了去年的《非遗公开课》”“打call”……目前,这堂《非遗公开课》热度不减,在多媒体聚合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还在持续增强。

品·东方智慧

昆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少奎即兴演唱昆曲(央视供图

求木之长

我国绝大多数传统建筑都采用木结构营造技艺。木头就地取材方便、有柔韧性,且比石头的保温、透气性更好。更为重要的是,在东方文化中,树木代表着生命,人们喜欢用枝繁叶茂来形容人丁兴旺,一栋木结构房屋承载了先民对“家”和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和期待。一个民族要想繁衍不息、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灿烂的文化,有追根溯源之处,才能有发扬光大之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

厚德载物

从蚕的驯化,到桑的培育,再到丝的进化,都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织机的发明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它在改良和创新中,还逐渐形成了原始而缜密的编程代码。织机中最为复杂的就是提花机,而织造技术中最复杂的就是提花技术。提花技术类似信息的储存,用安装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贮存起来,再次使用的时候可以轻松将它复制出来。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可以用“神机妙算”来形容,这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发明,也是东方智慧。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薪火相传

我的老师林徽因教我结合现代生活需要,来改进、发展景泰蓝艺术和产业。1952年第一次亚太和平会议上的国礼选定为景泰蓝的和平鸽,林徽因当时指导我们:景泰蓝盘子上要同时有敦煌壁画元素与和平鸽的图案,一定要把传统的基础和现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的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如今,我仍然无法忘记同景泰蓝相遇的那段时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

上善若水

在科学技术尚未成形的古代,河溪峡谷几乎是隔绝人与人之间往来的天然屏障。“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人们自己动手,天堑也能变通途。无论是桥还是船,都是中国人在与水的共生中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和发明创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种东方智慧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属于古老中国的精神气质。无论在这崭新的征程中会遇到多少未知、艰难与险阻,我们都将携带这份来自民族血脉的宝贵遗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

读·动人故事

2019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16个年头。作为这项公约的缔约国之一,目前,中国有40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1372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彰显出中国人民劳动实践中的创新力量。节目通过展示非遗项目,让观众欣赏到祖先的高妙技艺,同时,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观众更感受到一种民族发展的内生力量,这种力量叫作传承。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细秀:

我家从祖上开始,世代以造船为生,我是第20代传人。我的祖上叫刘帝美,650年前从闽南迁徙到福建省宁德市章湾镇,也带来了水密隔舱的造船技术,之后世代传承至今。

将来,我年纪大了,不能造木船了,我就打算做船模,这也是把技术传承下来的一种方式。我还打算出一本书,把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记载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手艺。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永革:

我的师傅赵崇茂特别爱学习,遇到新的结构部件,他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他退休时给我留的纸条中写着: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不要觉得知道了基本知识就沾沾自喜,古建修缮是一辈子学习的事,千万不能骄傲自满。

昆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少奎:

北方昆曲剧院建院初期,周恩来总理为了支持昆曲,在经济不富裕的年代,从国库特批28两黄金,制成金线,让苏州绣娘手工绣制出蟒、靠等传统戏服。60余年来,这些戏服完好保存在北方昆曲剧院。它代表了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北昆人。

昆曲这种口传心授的艺术是活在人身上的,人在艺在,人去艺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现在很多年轻人承认、接受、喜欢昆曲,这令我们十分欣慰。一个剧种只有传、帮、带,才能薪火相传,我们的艺术才能永远屹立于民族之林。

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

钱美华大师的老师林徽因在病重时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钱美华大师遵循恩师的遗嘱,一生从事景泰蓝制作,她在做人和景泰蓝技艺的传承、创新方面给予我很多教导。她说:“择一事,终一生。”而她自己也为景泰蓝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小东:

中国紫砂泰斗顾景舟18岁开始从事紫砂行业,30多岁时将自己原名“顾景洲”中的“洲”改作“舟”。他说:“年轻时我为紫砂拉纤,是个卖力的纤夫;中年时为它摇橹撑篙;直到晚年,才为它掌舵。”顾景舟晚年未完成的《板桥提梁壶》便是他一生对紫砂感情的集中表达。

听·余音绕梁

天津理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孙瀛:

在这堂《非遗公开课》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老一辈传承人虽然年事已高,却仍在为事业而坚守、为传承而拼搏,他们的精神着实令人动容。

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甚至用到我国各种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我们在近两年的服装课程中,引入苏绣等传统手工艺辅助教学,也邀请过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来学校授课,希望以传统文化的智慧启迪学生。在博大精深的非遗面前,我们始终是学生,永远有义务将其守护好。因此,听到《非遗公开课》录制的消息,我特地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从天津来到北京录制现场,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亲身感知非遗,成为非遗传承和守护的一分子。

昆曲《花繁秾艳想容颜》杨贵妃饰演者邵天帅:

《非遗公开课》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向全社会介绍昆曲,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我有幸登台演出,也从中深受激励。

我14岁开始学习昆曲,至今已18年。此次表演的《长生殿》是我从2012年开始学习的,先后和不同老师学习过宫廷版、传统版等多个版本,尽管如此,我每次演出仍有遗憾。与我国其他非遗项目一样,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练习唱腔、身段等方面,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感悟和沉淀。昆曲不只是台上呈现出的表演,我希望大众能多了解戏曲背后的故事,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

网友风往尘香:

无意间看到《非遗公开课》,有位白发苍苍、优雅慈祥的老人正在细述往事。仔细听来,林徽因的名字与景泰蓝的传承一一入耳。这位大师常沙娜跟随林徽因学习,与她一起的还有钱美华、孙军莲,年轻的他们跟随病重的林徽因一起为抢救景泰蓝工艺而奔走,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师。

节目中展示了第一次亚太和平会议的景泰蓝国礼“和平鸽大圆盘”、北京珐琅厂“镇厂之宝”铜胎掐丝珐琅“秦陵铜马车”,我为华美的工艺而赞叹,也庆幸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坚持下,景泰蓝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后人有幸参与到传承中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专业研究生牛萌:

《非遗公开课》生动轻松、易于接受,课程中既有图片资料和传统技艺的静态展示,又有视频回放、传承人访谈、现场互动等动态呈现,动静结合,为我们更加鲜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 非遗是古老艺术的延续,在当今时代,非遗同样具有生命力。作为年轻人,我们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我们希望能把流行的时代元素与古老的非遗相结合,身体力行地传播和传承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忆·金章玉句

主持人李思思:

◆ 从师父当年的一句话,到后来的一本书,再到一辈子……我想,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巨大的宫殿,那么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就是那一个又一个斗拱,他们经历风雨,坚守如一,也是他们支撑了沉淀千年的岁月光阴。让我们再一次向所有非遗传承人致敬!谢谢你们!

◆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将它们束之高阁,而是把它们请进我们的生活,让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 有些技艺,因为有人手,因为有人心,所以它是诚意之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技艺当中的温度。

◆ 每个人都在从戏曲中汲取文化养分。那一段段唱念做打,让我们懂得识美丑、辨善恶,而今天我们了解昆曲、传承昆曲的方式,就从走近它开始。我们也希望今天的传承能让未来的孩子看到昆曲最好的模样。

◆ 不要怕出力气,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份传家宝。只要我们认准目标,鼓足勇气,铆足力气,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我们的梦想就在前方。

◆ 到今天,虽然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已经急需拯救了,但福船承载的我们中国工匠的精神却依然在闪光,那就是——择一事,终一生。

◆ 在文化的大海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是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承;我们也触摸到了一种温度,那是与先民对话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更感受到了一种智慧,那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信念,更是天人合一、文化共生的和谐。这种智慧也更将连接起你我,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

从业63年,我把指纹都磨掉了。我们的作品里不但有工艺、有情怀,还有手的温度。心手合一,心到手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桂珍:

我玩泥,玩泥就是放松,既不为完成任务,也不求回报,很自在。一项工作做一辈子,不厌烦、喜欢做,这是最幸福的事。我一生已有60年放在紫砂事业上,我放不下这块泥土,还想做。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

硬木家具使用的木材基本都要经历上百年的生长。木匠对木材应有敬畏之心。木材都是有生命的,做出来的家具也是有生命的,要好好尊重它,不能粗制滥造、不能浪费,否则对不起大自然和老祖宗。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淼:

我先后建了15座木拱桥。大桥建成时,要把主墨师傅的名字写在桥梁上,写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感觉一切的苦累都值得。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

我做家具不注重木料是否名贵。真正有价值的是工艺,而不是木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老百姓用得起,能走进千家万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秀棠:

母亲告诉我,人不要怕出力气,今天把力气出掉了,睡一觉明天又长出来了。这是我们的传家宝。

赏·高妙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续传承了7000多年,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官式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永革的学生组装斗拱模型

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重要体现,斗拱是官式古建筑上重要的“规矩”。古代的工匠们把斗口的宽度作为一个标准单位:立柱的直径是六斗口,柱高是六十斗口,建筑的高低、大小、宽窄等尺寸都和斗拱密不可分。根据斗口的尺寸,就能盖出不同大小的古建筑。

昆曲

昆曲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戏曲表演的典范。它是一种高度文人化的艺术,明清许多从事昆曲剧目创作的剧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

昆曲曲调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技巧规范纯熟。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发音吐字方式及婉丽悠远的艺术风格使昆曲获得了“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昆曲《长生殿·泣颜回》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我国传统家具以明式家具最为著名。现有的明式家具以江苏省苏州市、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为主要产地,形成苏式、京式、广式三大体系。明式家具采用紫檀、花梨、红木、乌木、铁力木、鸡翅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缜密的硬木为材料,充分利用其纹理、材质和光泽,力求结构简练,造型大方,无繁琐装饰,满足各种不同用途和人体的需要。

嘉宾现场组装由榫卯结构构成的明式圈椅

最值得称道的是,明式家具全部采用榫卯结合的框架结构,各种榫卯巧妙拼合,丝毫不用钉和胶,制成的家具构造精密,牢固坚实,令世界各国的同行专家赞叹不已。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青瓷名窑。龙泉窑依山而建,借山势、风势、火势等自然力量,让火焰一层一层往上烧,能长时间保持一定温度,既节约时间又节约燃料。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现场展示“跳刀”技法

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8个环节组成。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晶莹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烧制的材质是根本,工艺是关键,人文是灵魂。宜兴紫砂以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上百种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制陶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陶刻、镶嵌、包锡、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等一系列装饰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刻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

现场展示的紫砂雕塑作品《探》《自拔》《究竟》《强过横者在于勇》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三条桥这一特殊类型,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关键在于用木头“编织”,而不用一根钉子。其“施工草图”——“丈杆”记录着整个桥的结构尺寸、构件、榫头、卯眼、工序等信息。桥梁竣工时,“丈杆”要放置在桥梁上,主墨师傅把名字写在桥梁上,跟桥一起经历风雨的检验。

观众体验“踏桥”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水密隔舱保证了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提高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水密隔舱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也提高了帆船的坚实度。我国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此后,这一技术逐渐为世界各国造船业普遍采用,对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细秀展示福船模型(央视供图)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