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表演艺术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20-11-23 11:14:00

守正创新 培育人才  

深入认识非遗价值 激发造血能力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表演艺术类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

2020年11月19日,表演艺术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许浩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综合处副处长魏波出席活动并致辞。

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能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原则和目标的计划、项目和活动。2020年是该计划的收官之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取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将肩负起薪火相传的责任。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术或知识的传承人,是确保其世代传承的决定性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被正式列入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文化和旅游部在相关落实文件中也已明确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作为系统体系提到议事日程,文化遗产领域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举办此次交流活动,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南音、侗族大歌、粤剧、藏戏、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京剧、中国皮影戏、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等15个项目的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代表,与专家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重点围绕后继人才培养、非遗进校园和涵养演艺生态三个话题展开研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宋曼君分享了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3年的成果和经验。她强调,政府主导是实施计划的基本保障,培养体系的建立是关键,宣传推广是提高成效的有效途径。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戏曲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姚志强分享了组织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和艺术进校园工作的经验。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代表马红格分别介绍了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到院团全链条培养戏曲后继人才的成果。

之后会议就配合非遗进校园、推进教育传承、拓展后继人才培养渠道进行了研讨。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朝鲜族农乐舞相关社区吉林省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团长孙智强分别介绍了在民族地区采用教育传承手段,多渠道培养传承人的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东概述了近年来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的院校传承状况,对进一步拓展深化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对非遗表演艺术的特点做了学术归纳,结合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加强专业化保护。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许浩军致辞

活动还关注演艺生态与表演艺术传承发展问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许浩军介绍了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时期支持表演艺术传承发展的“名家传戏”工程;传达了2020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精神,对“十四五”时期促进表演艺术后继人才培养的“领军表演人才培育工程”和“百戏展演”做了政策解读。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综合处副处长魏波强调,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全会文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要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巩固保护成果、增强传承活力的新阶段,深化拓展后继人才培养工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高舒结合田野调查,将福建木偶戏实践置于其自身生态和闽南文化生态环境中,阐释了表演者和受众、文化生态和该遗产项目传承发展的互动和流通关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魏力群,泉州市木偶剧团原团长、一级编剧王景贤,泉州市艺术馆馆长、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丁聪辉,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北京京剧院党委副书记王桂生分别就中国皮影戏、福建木偶戏、南音、昆曲、京剧的演艺生态与传承发展做了专题阐释。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综合处副处长魏波致辞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立峰、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苏忠明,泉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温锦辉、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惠平、副局长孙少磊等出席活动。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