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北川羌绣:绘出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来源:“四川非遗” 创建时间:2021-05-18 10:10:00

from clipboard

羌绣,羌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手工刺绣,起源于羌族服饰。绣娘用独特的针法能够巧妙勾绘出蓝天白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世间万象,千百年来,羌绣以“外婆教给阿妈,阿妈再教给女儿”的方式代代相传。

随着2008年羌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2015年北川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羌绣之乡”,这项世代相传的手艺便在北川如火如荼地展开,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from clipboard

陈云珍带领绣娘们学习羌绣

一、传承手艺,带动就业

四月的北川,远处青山连绵,近处苍翠欲滴。当走进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伊珎羌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珎公司”)时,只见两位身着鲜艳羌族服饰的绣娘坐在窗前,一手持绣品,一手拿绣针,埋头来回运针间,安静而繁忙的画面与窗外生机勃勃的景色相映成趣。

“绣好羌绣要做到‘四心’,即静心、耐心、细心、爱心。以一双鞋子为例,经过粘布、打样、画图、绣花等工序,大致需要10天,这就要求绣娘必须要‘坐得住’。”伊珎公司总经理陈云珍说道。她长期致力于发扬和传承羌绣文化,是目前北川县唯一一位省级羌绣非遗传承人。

1971年出生的陈云珍,从9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羌绣,逐渐掌握了挑针、扎针、链子针等针法,成为了一位能画、能裁、能织、能绣的全能绣娘。多年来,为更好地传承羌绣,陈云珍还参加大学生创业讲座,开办羌绣兴趣班、培训班,穿梭于各个羌寨、乡镇之间,免费培训绣娘。

from clipboard

陈云珍与老艺人共同研究羌绣技艺

今年50岁的赵义琼就是陈云珍传承民族技艺的受益人之一。此前,赵义琼是当地的一位农民,因丈夫去世,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不幸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她的双腿受伤失去知觉,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赵义琼的情况后,陈云珍主动“揽徒弟”,教她羌绣技艺,如今赵义琼已在伊珎公司工作5年多,凭着羌绣技艺自给自足。

目前,在陈云珍的公司里,固定办公的绣娘有5人,居家灵活办公的有500余人。在这里,全职绣娘月工资最高可达四五千元,居家办公的绣娘,按照计件计酬,每人每月也有几百元到两千元不等的收入。除此之外,陈云珍传授和培训的羌绣学员已有上万人,既传承了手艺,又使更多的人找到了就业门路,特别是让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士发挥了价值,找到了生活的追求。

二、抢救文物,保护文化

与陈云珍一样,一位名叫何国良的羌族汉子也对羌绣情有独钟。10多年来,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何国良成立了北川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羌绣文创饰品50个系列、逾300个品种。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羌绣文化的保护者和推广者。

今年56岁的何国良是北川片口人,在母亲、奶奶和外婆的穿针引线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对以羌绣为代表的羌族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为全面深入了解羌族文化,何国良走访了北川片口、青片等20多个乡镇,了解羌族历史渊源、文化变迁,学习羌绣古老针法及羌族的民风民俗。

from clipboard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何国良的“云云羌”大受欢迎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远在河南闯荡的何国良第一时间赶回北川,并决定留乡创业。在听闻大量羌族文化被毁时,他心痛不已。当年底,他与当地文化馆干部冒险进入北川关内乡镇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羌绣,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收集回来的珍贵绣品陈列在北川羌绣非遗保护中心。

走进中心展厅,琳琅满目的传统羌绣绣品释放出浓烈的羌族文化气息。在展厅里陈列的绣品中,以明清时期的最具代表性。其中一幅名为《神兽祈福》的双面十字挑花羌绣,是何国良2010年从松潘收集的,其技法之繁杂、图案内容之丰富,在现存传统羌绣绣品中尤为罕见,堪称“镇馆之宝”。

这些绣品不仅是羌族刺绣传承的文化记忆,也是研究羌绣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为羌绣传统刺绣技艺保护和羌绣文创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指尖技艺,指尖经济

陈云珍和何国良的故事只是北川努力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缩影。近年来,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把羌绣作为解决留守妇女就业的重要渠道,把发展羌绣产业作为突破口,以协会为主体,向原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北川羌绣”商标和地理标志,每年举行羌绣技能大赛,在社保、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羌绣传承人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他们自主创业,让传承人成为振兴传统工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目前,北川初步形成以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

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郭志武介绍,近年来,北川共组织培训羌绣2万多人次,培养专业绣娘300余人。全县有30%的羌族妇女掌握了基本羌绣技艺,并与公司签订了产销协议。全县有羌绣企业20家,在企业内从事羌绣的绣工500余人,利用农闲参与刺绣的绣工达11500人,年产值6900万元,纯收入760万元,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不仅是羌绣,目前,北川县已拥有143项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大力发扬“非遗+旅游”,建成融合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参与体验和旅游旅行为一体的景区景点20余个,羌族水磨漆、羌族草编等30多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实现了产业化,研发生产文创旅游商品3000多种,每年实现文化产值5亿余元,推动上万人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就业和创业,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北川羌绣展区几乎每天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既发扬了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当地旅游。

from clipboard

近年来,北川已培养专业绣娘300余人

四、“一带一路”,阔步前行

为推介、展示羌绣特色产品,为企业搭建市场平台,北川县积极鼓励羌绣“走出去”。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何国良的“云云羌”品牌作为全国羌绣领域唯一代表被邀参展。当时,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区,每个省份只能安排一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而“云云羌”展览展演因为太受国内外参观者的欢迎,展览时间破例长达一个月零两天;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峰会,由北川残疾女子宋琴、胡蓉刺绣的《飞天吹箫仙女》《富贵祯祥》等10幅羌绣作品,向来自21个成员经济体的高级代表展示;北川羌绣非遗传承人张桂熙等人从2016年开始,就通过网贸会(绵阳)跨境电商采购洽谈会等平台,与跨境电商达成合作,商品远销迪拜、俄罗斯、加拿大等全球跨境大卖场。

“虽然疫情影响了羌绣‘走出去’的步伐,但我们也做出了积极尝试,并计划在合适的时机,再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对接,这是北川传统羌绣企业转型升级、群众增收致富,助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好机会。”郭志武说道。

古老的羌绣流传至今,已不仅仅是一幅幅作品,而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那些浑厚而古朴、自然而清新的物象图案,传递出羌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志向。

群山环绕中,北川片片废墟已不再,往日灾难的阴影也早已烟消云散,借助羌绣等非遗文化的蓬勃发展,相信日后的北川定能阔步前行,扬帆远航。

from clipboard

绣娘正在绣制大熊猫(摄影:张稚妍)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