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陶,一根箫笛,一张绣帕,一首歌,一支舞……散落在村寨街坊的活态因子,犹如珍珠般呈现出令人炫目的色彩。作为非遗项目,牙舟陶、玉屏箫笛、苗族刺绣、侗族大歌、枫香蜡染等,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坚定的传承,夯实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决定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内在的丰富表现,还在于传承的时间能否久远。在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当下,如何让非遗绵延不绝福泽后代,如何让非遗成为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内容,贵州省在非遗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通过理论+实践提升技艺水平
7月上旬,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学员汇聚贵阳花溪,参加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贵州省202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贵州土陶技艺及其拓展应用研修班”。同时,设在贵州民族大学的“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也在此间揭牌。
贵州民族大学“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揭牌 (摄影:赵相康)
本期研修培训班也是贵州民族大学举办的第二期土陶技艺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省外学员占20%,来自贵州的占80%。参加培训的学员,有的是技艺世家,有的是师徒传承,有的则通过自学钻研、学院研习等途径,从事与土陶非遗传承、文创设计等相关工作。四川省非遗项目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两河吊洞砂锅龚砂锅第八代传承人龚军,是20名学员之一。对于能够参加此次培训,他认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通过学习交流,他觉得自己的技能得到了锻炼,视野得到了开拓,思维得到了提升,“我就喜欢这样的培训,明了,精深。”
此次培训班的导师,聘请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校教授、博硕导师、著名陶瓷艺术家、资深工艺美术技师等专业人士,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为学员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土陶技艺培训班学员制作的牙舟陶
此次培训目的就是让非遗与生活发生紧密联系。土陶作为茶叶器具,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宽阔。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主任、教授陈梅说,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但是本土特色茶具稀缺,而土陶茶具又具独特优势。此次培训安排的课程很有针对性,在丰富贵州土陶制作技艺和创作题材的同时,增强其与相关非遗项目的关联,以形成土陶茶器→茶文化→土陶器物→非遗拓展的有机链条。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一级调研员王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她说,举办土陶技艺及创新拓展应用研修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家对传统制陶技艺的创新运用能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生活用品、现代旅游商品深度结合,培养一批具备非遗文创产品生产技能的手工艺人及生产团队,促进制陶技艺更加广泛地走进现代大众生活,使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传承培训的院校作为
2020年7月,结合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的要求,贵州民族大学就举办了两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两个培训班均以刺绣技艺为主要培训内容,分为“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据了解,该校自2016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院校以来,依靠学校优质的师资团队、专业的实训基地、全面的后勤保障,已成功举办了4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和4期研修培训,共培训传承人340余名,涉及剪纸、蜡染、扎染、土陶、民族服饰等非遗门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积累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和丰富的培训经验。据统计,一大批学员经培训后成为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创业、文创设计工作的骨干。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磨人坊非遗学院民族技艺培训 (摄影:陈雷)
作为非遗传承培训的主力军之一,贵州师范大学近年来不遗余力,从2016年起连续举办非遗传承培训活动,做出的成绩令人惊喜。2016年的“贵州省非遗传承人培训第二期(蜡染设计能力提升班)”,2017年的“贵州省非物遗传承人群培训(蜡染/刺绣)设计能力提升班”,2019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蜡染研修班和安顺地戏研修班”,2020年的“贵州省非遗设计人才中高级大师培训班”等,每场活动都致力于帮助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升传承人群的文化传承和技艺水平,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探索文化扶贫、非遗扶贫的路子,在振兴传统技艺、促进其产业转化中精准助力非遗传承人脱贫。
培训好不好,效果能知晓。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于2020年7月派出多个工作组分赴各市州县市区,对2019年该校培训的蜡染研修班和安顺地戏研修班的学员进行回访,对学员参训后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情况进行追踪和持续辅导,为今后的非遗传承培训活动提供有力参考。
土陶技艺培训班学员制作的陶器
在非遗传承培训的名单上,不仅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凯里学院、安顺学院、铜仁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等院校,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传承培训,在全省形成四面开花的格局,非遗传承因扎实有力的培训而彰显活力。
政府引领形成全民助推格局
如果说高校是非遗传承培训的领头羊,那么市州县及文旅学校的培训则如春雨遍地播撒。从2015年起,贵州省多个地方举办非遗传承培训,如兴义市在下五屯办事处高卡、耳寨、坝佑等村寨开展的布依八音进村寨传承培训活动,丹寨举办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暨‘云上丹寨·非遗传承计划’第一期苗族蜡染培训”,大方县举办的“大方漆器”研修研习培训班等,贵州省旅游学校承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菜品与菜点制作培训班”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传承人群培训班”等,在多形式、全方位的特色培训中,强化非遗功能,提升非遗价值。
培训出成果:丹寨县举办非遗传承能力比拼活动 (供图: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对于非遗传承这项功在千秋的文化工程,贵州省政府部门主导引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和《省文化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省妇女联合会关于印发<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的通知》精神,2019年选定贵州民族大学、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4家院校和5家企业作为2019年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承办单位,贵州省的非遗传承工作有序稳步地推向深入。
贵州省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起步较早。200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将非遗保护纳入法制轨道;2012年颁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特定区域,可申请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2014年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从全省的高度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作出全面而深刻的部署,标志着贵州非遗保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令人振奋的是,贵州省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和大扶贫战略、大数据战略行动紧密结合,出台并实施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和贵州工作站等。同时,贵州省被列为“全国首批非遗数字化试点省”,建成了全国第一座综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示和呈现,贵州从“后发”走向“赶超”的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