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89 |
项目编号:Ⅱ-17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海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三亚市 |
保护单位: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
疍歌是疍民演唱的民歌,以粤语疍家话演唱,在疍民聚居地世代相传。疍民是传统社会以船为家、以水为生计的特殊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东南沿海及一些河流地带。三亚地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南海社区、榆港社区及海棠区藤海社区等3个港口渔村,共约15000人。
海南疍歌亦称“咸水歌”,起源于疍民的海洋生活和捕捞习俗。海南疍歌内容丰富,词体规整,结构紧密,艺术性强。它的曲谱多样,曲体结构非规整性,节奏多变,同宫系统的调式转换及远近关系转调方法较为独特。疍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具有豪放不羁的风格和柔美悠扬的韵味。它的旋律与大海波浪起落、潮汐消长的律动相关。演唱者歌声的张扬、内敛和情绪的起伏跌宕,与海洋环境协调,表现出海南疍民刚柔相济的性格、开阔壮美的人文特色,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疍歌分为白罗调、家姐调、咕哩美调和目意诗调,开头高亢嘹亮,然后渐渐进入舒缓、悠扬的情绪,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和齐唱等。其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歌词结构为一首一节或一首多节,每节以4句为主,句式以七言为主,偶句押韵,节与节之间可换韵,句中和句尾有“啰”“啊”等衬字和“啰哎”“啰咧”等衬词。赋、比、兴是疍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曲体结构为4个乐句的单乐段,以徵调式为主,旋律以六声音阶为主,多见小跳音型和大跳音型,有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混合拍子。代表性曲目有《咕哩美》《水仙花》《八拜红》《十二月排来》等。
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创造,疍歌形成了鲜明浓郁的海上渔歌风味,并通过家族和社会传承方式,世代传唱不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自发聚集唱疍歌的情况日益减少。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该项目的传承状况得以改善。目前,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带徒传艺,并通过进校园、组织比赛、媒体宣传和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推进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疍歌记录着疍民聚居地的历史事项、时政风云和生活情状,反映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传授着许多事关人情与伦理的社会知识,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形式。它的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促进海南民歌史和中国民间音乐史研究,传承和弘扬海洋文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