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04 |
项目编号:Ⅳ-60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湖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 |
保护单位: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主要流传于湖北省和安徽省,在其他省区也有流传。黄梅戏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黄梅戏唱腔醇美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声腔分主腔、花腔、三腔三类,主腔是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音乐伴奏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人声帮腔”“三打七唱”等阶段,1949年后正式确立为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黄梅戏的表演具有质朴细致、清新自然、富于生活气息的艺术风格。行当由“三小戏”发展而来,分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虽有分工,但演员可兼扮他行。黄梅戏剧目丰富、题材广泛,旧时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当代流传的剧目约有300余出(折),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具代表性。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采茶戏》载:“湖北黄梅采茶歌与高跷、道情等民间歌舞相结合,长期发展演变,约于清嘉庆年间形成黄梅采茶戏。”黄梅戏于清道光年间盛行鄂东地区,在向周边地域流播中不断吸收、融合,经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阶段,成为影响较大的剧种。湖北省黄梅戏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院校教育方式,依托演出实践得以传承。传承群体分为国有专业院团、私营剧团和乡村业余班社三类。其中,9个国有专业院团是传承的主力,共计拥有演职人员500余人,创作了大批优秀黄梅戏剧目,其中,《双下山》《未了情》《妹娃要过河》等在全国影响较大。专业院团每年开展各类演出活动约2000场,观演人数数百万。
作为高度综合的传统戏剧艺术形态,黄梅戏既具有中国戏曲表演虚拟化、程式化的特征,又承载着鄂皖地域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艺术风味,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故事,反映他们的理想追求、生活愿景,揭示善恶、寓教于乐,寓情于理,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