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现存348个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艺术种类、形式日趋多元,作为我国地方大剧种的黄梅戏,如何扩大在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满足观众的当代审美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我们意识到,在保留黄梅戏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增强故事性,加快戏剧节奏,不断推出精品,培养领军人才,并运用现代舞台技术手段,在舞美、服装、传播推广等方面与时俱进,才能使民族文化瑰宝传统戏曲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黄梅戏《徽州女人》剧照
作为黄梅戏女演员,一般都演过《女驸马》的舞台版,我也一样。幸运的是,我在16岁时就得到了长辈的青睐与关怀,主演了当时极为少见的黄梅戏实景电视剧《郑小娇》。
那时电视剧很少,再加上黄梅戏的通俗性和现代性,我们的创作是以生活化的装扮和情景来设计制作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戏曲片的模式与表现形式。所以,《郑小娇》观赏起来与一般电视剧没有多大区别。《郑小娇》故事感人,旋律优美通俗,当年播放时造成万人空巷。
《郑小娇》的成功,就是创新的成功。一是形式的成功,如装扮、场景、表演审美都与普通电视剧无异;二是传播渠道的成功,《郑小娇》是通过电视的大众频道走进千家万户的。这里倾注了各位艺术前辈和电视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接着我又主演了黄梅戏实景电视剧《孟丽君》。
我积极投入到新创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中,但几部舞台剧主演下来,观众反应出乎意料的平淡。我渐渐体悟到,一个演员除了要有很好的悟性、扎实的基本功以外,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一部或一类作品,如果没有创新,人们就会厌倦。
于是,我静下心,回到《女驸马》这部戏上来,仔细研究这部经典之作的创作与推出经过。《女驸马》是1958年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前身——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参加安徽省戏曲会演新改编的剧目,由老团长麻彩楼主演,该剧的演出引起轰动。1959年1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指示将《女驸马》交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同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修改后拍成戏曲片。从此,《女驸马》越来越红,成为黄梅戏的巅峰之作。
我经过反复研究《女驸马》剧本、音像资料和相关文章后发现,该剧在推出时,具备了“叙事创新、音乐创新、表演创新、形式创新”四个亮点,而且每个亮点都很耀眼,否则,《女驸马》绝不会成为今天的经典。我还发现,黄梅戏音乐从《天仙配》到《女驸马》,都凝聚了时白林、王文治这些对现代音乐非常熟悉的作曲家的心血。
体会特别深的是,严凤英、王少舫老师在表演及演唱上的出神入化,绝不是随意的灵性表演,而是心灵表达的一种细腻的游刃有余,他们的表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文本中的精华,并将精华最大限度地升华,尽最大可能给文本赋予新的生命,是一种高超的且不露声色的创新。
在《徽州女人》创作之前,我内心从彷徨、困惑到找到创作的方向——继承《女驸马》的创作传统,在当下审美中创新。
1996年我因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的拍摄来到徽州。面对明清时期留下的徽州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略带凝重的神韵,我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虽然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但这一幢幢古民居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或者悲凉的故事。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挖掘出徽州古民居背后的素材,在舞台上将徽州古民居的神韵展现出来,这极可能会创作出一台精彩的黄梅戏舞台剧。
深入了解徽州的历史,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徽州巨贾、大儒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悲凉的故事。徽州男子到16岁就要远走他乡,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黟山竹枝词》写道:妾心难逐郎心志,折柳年年到白头。“折柳”是送别的代称,徽州商人的妻子“折柳年年”直到白头。
我们请来陈薪伊、刘云程、曹其敬等戏剧界的专家,邀请他们多次到徽州古民居采风,反复召开讨论会……一部以徽州女人命运为主题的故事架构就产生了。四幕分别是:嫁、盼、吟、归。一个徽州女人在等待中度过一生,这是那个时代徽州女人的生活及人格悲剧最真实的写照。
全体主创人员经过8个月的艰苦努力,1999年6月30日,《徽州女人》这部极具创新意识的舞台剧终于诞生了。《徽州女人》刚刚诞生时并不顺利,在戏曲圈内引起的非议颇多,褒贬不一。但是,我们非常冷静和坚持。我们发现,大多数观众对这样的创新是认可的,对《徽州女人》是喜欢的。后来,关注和肯定《徽州女人》的专家也越来越多。我于2000年凭借演出《徽州女人》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从此,《徽州女人》演到哪里,就火到哪里,从香港到台湾、从深圳到哈尔滨、从上海到成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留下“徽州女人”的身影。
2003年11月,我策划、创意、主演的中国戏曲第一部描写都市生活、女博士下海创业办公司的当代黄梅剧《公司》上演,该剧赢得了青年观众特别是大学生的青睐,创造了地方剧在北京首演,连演八场、场场满场的纪录。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在改革创院伊始,经济上捉襟见肘,账号上只有几百元钱。《公司》于2006年春节期间在安庆创造连演14场的纪录,得到了几十万元的演出收入,为剧院淘到了第一桶金。
《徽州女人》《公司》的成功,给了我们创新的动力,我们又在2013年推出《徽州往事》。该戏一经推出,获得了广泛好评,又一次获得成功,在艺术创作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于2015年再次获得梅花奖,成为安徽及黄梅戏首个“二度梅”获得者。
不知不觉,《徽州女人》今年21岁了。《徽州女人》历经岁月,洗尽铅华,到了成熟的年龄。
朋友们也许会问:你下一部要奉献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想回答的是:心若年轻,岁月不老,我将用我的艺术积淀,以对黄梅戏永恒的热爱,将给喜爱“再芬黄梅”的观众,创作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令人惊喜的作品——这是我未来要奉献给大家的礼物。
(作者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