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项目序号:1119
项目编号:Ⅳ-15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重庆市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中心、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是一种民间仪式戏剧,又名“脸壳戏”,广泛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目前较为活跃的阳戏班社主要集中于酉阳铜鼓镇清泉村、铜西村、车坝村,小河镇小岗村、桃坡村,宜居乡沿峰村等地。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从傩愿戏派生而来,演员全部为男性,除旦角外,大都用白布包裹面部,斜戴木质面具,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念唱对白塑造人物、演绎剧情。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独特的程式和套路,富有野趣,别具一格。演出内容主要是反映人伦物理、神话传说等劝人向善的故事。土家面具阳戏主要活跃于山间田野,演出原由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替人还愿祈神;另一类为坛班酬神祭祖。完整的土家面具阳戏演出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仪式,包括请神、关爷开台、庞氏夫人镇台;第二部分为唱正戏,主要剧目有《蓝继子》《杜老送子》《冬梅花》《大孝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蟒蛇记》《安安送米》《沙陀救围》《唐二别家》《穆柯寨》《薛刚反唐》等;第三部分为仪式,包括送神、关爷扫殿、掌坛师投蛋。整个演出需要3到5天,由掌坛人、演员和乐班成员共同完成,一般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归纳史料与实物线索,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说始于蜀汉;二说形成于唐代;三说其是酉阳土生土长的剧种。据文献显示,最迟在清代同治年间,阳戏在酉阳地区就已经比较盛行了。阳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地民歌、民间小调、花灯戏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与湖南吉首、泸溪、凤凰以及贵州松桃、铜仁、玉屏等地流行的南路阳戏不同,被称为“北路阳戏”。发展至今,酉阳土家面具阳戏可以考证的传承谱系至少有14代,主要通过拜师学艺实现代际传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植根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仪式戏剧性、表演假面性、民族地域性、声腔独特性、表演多元性、世俗应景性等特征,保留了大量文学剧本,是土家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姚维云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贵州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
编号
姓名
黎岗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贵州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
编号
姓名
周昌智(周昌志)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贵州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
编号
姓名
陈永霞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土家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贵州阳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
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张家界阳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