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阳戏(贵州阳戏)
项目序号:1119
项目编号:Ⅳ-15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贵州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
保护单位: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贵州阳戏是在民间祭祀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传统戏剧形式,民间基础深厚,在贵州省各地均有分布,正安县、绥阳县、福泉县、罗甸县、黔西县为其核心流布区域。

贵州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以祭祀酬神为主,具有还愿性质,外坛主要是演戏,以娱人纳吉为主。剧目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正本戏是掌坛师请神、送神的法事科仪,没有故事情节;第二类是科仪夹戏,介于科仪和戏剧之间,有简单情节和道白;第三类是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内容丰富,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要演多日,小戏则几十分钟。剧目有《楚汉相争》《霸王别姬》《锁孽龙》等上百个。贵州阳戏的戏曲化程度高,生行分老生、小生、武生、奶生(童子),旦行有正旦、小旦、彩旦,还有逗笑取乐的丑行和注重身段架势的净行等。表演有戴面具和勾脸两种化妆方式,无管弦伴奏,只有锣鼓烘托气氛。唱腔高亢粗犷,有高腔、平腔之别,曲调连缀是其主要结构特点。伴唱以帮腔形式插入,大量吸收当地民歌元素,有“九板十三腔”说法。开坛和祭祀“三圣”是阳戏最重要的部分,而诙谐生动的外坛戏剧表演,则是阳戏长久为当地民众所喜爱的原因。

阳戏在黔地的兴盛基于两个因素,一是本土祭祀习俗,二是外来戏剧影响。《宋史·蛮夷传》称:“西南夷、汉牂牁地……疾病无医药,但击铜鼓、沙锣以祀神”。受“调北征南”“改土归流”及移民文化的影响,吸取傩戏、川剧、花灯戏等表演因素,贵州阳戏逐步形成自己的表现形态。该项目最早见诸史载是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义府志》,有“歌舞祀三圣曰阳戏。……每灾病,力能祷者,则书愿贴祝于神,许酬阳戏”的记载。同期黔南独山人莫友芝(1811—1871)《撞锣行》诗中有“前巫出门病不利,后巫韸韸舞阳戏”之句。《中国戏曲志·贵州卷》称“至迟到清道光辛丑年间,贵州已有阳戏流行”。贵州阳戏主要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至今,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贵州阳戏有了较大的覆盖面,一些剧目和曲调被重新唤醒,目前核心区域内存续情况良好。

贵州阳戏历史悠久,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朴的演出方式和科仪程式,较好地保存着当地的社会形态、生活哲理和文化状态,承载着当地民众世代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寄托着他们的生活愿景和思想追求,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姚维云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贵州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
编号
姓名
黎岗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贵州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
编号
姓名
周昌智(周昌志)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贵州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
编号
姓名
陈永霞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土家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编号
Ⅳ-157
项目名称
张家界阳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