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53 |
项目编号:Ⅶ-77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
保护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 |
宁夏刺绣是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民间绣活。宁夏刺绣最早主要流传于宁夏的南部山区,随着移民搬迁和城市化进程,逐渐流布到全自治区,隆德县、西吉县、泾源县、海原县、红寺堡等地最为集中。
宁夏刺绣施针、用线、配色不拘一格,既讲求实用,又富于美感,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与拙朴之美,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与一体。其图案淳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体现出鲜明的北方粗犷质朴的艺术特征。宁夏妇女刺绣时喜欢以黑、白、藏青、深紫等色作为底色,将红、黄、蓝、绿等作为花色,用色大胆新奇,色彩冷暖对比明显。宁夏刺绣的针法讲究细腻严谨、针脚平齐,主要有平针绣、盘绣、掇绣、贴绣、堆绣、珠绣等。宁夏刺绣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实用性为主,可分为服饰绣品类、生活用品类和装饰绣品类。受当地回族民俗习惯影响,宁夏刺绣题材以花草植物为主,避讳猛兽和人物形象,即使出现动物也是一些性情温顺的蝴蝶、鸳鸯、鸽子等。宁夏刺绣的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同一村庄、乡镇的妇女们往往传用着相同的花样图案,针法上也相互借鉴和学习。
宁夏刺绣主要依靠家族和师徒传承,妇女是传承主体。历史上,刺绣是宁夏回族和汉族妇女自幼就必须学习的技能,如民谣所唱“七岁八岁的学针线,进了绣房绣牡丹,百花百鸟都绣上,小伙穿上做新郎,姑娘穿上做新娘”。按照宁夏回族的婚姻习俗,在婚礼上要摆针线,在亲戚朋友面前要展示新娘子带来的刺绣物件。因此,过去的宁夏女性几乎人人都会刺绣,即使现在也仍然盛行,刺绣高手众多。
宁夏刺绣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合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审美习惯,渗透着浓厚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他们特别是女性对吉祥、平安、幸福的向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实现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李夏音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美术 |
项目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宁夏刺绣)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夏布绣)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新余市 |
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澄城刺绣)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澄城县 |
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西秦刺绣)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 |
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麻柳刺绣)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广元市 |
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红安绣活)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红安县 |
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阳新布贴)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阳新县 |
编号 Ⅶ-77 |
项目名称 民间绣活(高平绣活)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高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