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35 |
项目编号:Ⅷ-15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陕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咸阳市 |
保护单位:咸阳市群众艺术馆 |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是主要流布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秦都区一带的传统黑茶制作技艺。咸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独有的地理环境、小流域气候、地下水天然资源及咸阳人发明的筑茶梆子,为茯茶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咸阳茯茶是以湖南、陕南的黑毛茶为原料,采用传统技艺加工,并在发酵过程中自然生成“金花”(冠突散囊菌)的紧压茶。因形似砖块,效用类似土茯苓,故称“茯茶”,也可灌制成散茯茶。由于古代多凭官引制造,亦称“官茶”。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主要有配料渥堆、煮熬茶釉、茶釉炒茶、制封灌封、扶梆筑茶、扎封锥封、自然发花7道工序。配料渥堆,是将精选“清茶”按配方混合搅匀并剁碎,洒上适量井水拌匀成堆,发酵约8小时。煮熬茶釉,是取老茶和茶果加适量水,先武火后文火熬制12小时,熬出新茶釉。然后取适量老茶釉做酵母,配以适量茶叶和备用水文火熬制6小时,形成老釉待用。茶釉炒茶,是将铁锅烧至一定温度,舀入兑好的茶釉做引子浸润热锅,将茶叶倒入锅内炒至一定温度;然后灌茶进封使之饱满,再将茶叶装入模具,捶压夯实,形成茶砖外形;接着用麻绳将茶封十字捆扎,用钢钎从茶砖正中锥成气眼,即制封灌封、扶梆筑茶和扎封锥封。最后是自然发花,即将筑好的茶砖以井字形排列堆垛,阴干至七八成后,使其自然发花月余。待金花生长饱满并发出芬芳香味,茯茶就制作成功了。制成的茯茶砖面平整、松紧适当、金花茂盛,其菌花香明显、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
据传,咸阳茯茶源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时为散茶。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茯茶加工技术正式定型,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战略物资。该技艺当前主要以师带徒、家族传承、院校培训等方式传承,传承人通过研究茯茶历史、建设非遗技艺传承馆、推广茯茶品牌等方式致力于相关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传播。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贾根社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 |
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 |
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赤壁市 |
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雅安市 |
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安化县 |
编号 Ⅷ-152 |
项目名称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益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