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快板沙龙十五周年专场演出12月19日将在各网络平台线上直播。北京快板沙龙十五周年专场演出形式新颖、格调清新,打破以往文艺晚会单调乏味的框架,以戏剧小品的方式进行串联,讲述了一位一心想创办山东快书沙龙的父亲,到北京快板沙龙来取经,却遭到家人反对,通过对快板沙龙的了解,家人转变了思想,不仅看到了快板沙龙的成绩,也看到了快板沙龙的使命和情怀。在此过程中,把十多段精彩的快板节目有机地串联起来,使观众既能欣赏到传唱一时的经典,也能品味到快板沙龙紧跟时代创编的新作。
2006年12月,北京快板沙龙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及东城区文化馆的支持下,由数来宝传承人、快板演员李世儒创立并担任主席。十五年来,快板沙龙致力于快板艺术的普及和传承工作,主要以爱国、爱党、尊老爱幼、关注青年成长为主题,不断输出内容紧跟时代、形式开放创新的快板作品。
快板沙龙十五周年专场演出是快板沙龙十五年的工作总结,也是快板沙龙十五年的足迹回顾,更是对快板冰龙美好未来的展望和期许。(图片:北京东城快板沙龙)
[延伸阅读]
数来宝,今人或称快板,是一个用打板数唱叙事言情,寓褒贬,别善恶,强调话语流利、即兴发挥和平民趣味的北京民间曲种。相传在明朝初年南北数来宝艺人就都有了师承关系,北京一带分属索、李、朱三家。
北京数来宝经历了穿街走唱、撂地卖唱和登台演唱三个阶段。
艺人走街穿巷,挨门乞讨、献艺,这是北京数来宝较早阶段主要作艺方式,献艺对象主要是商家铺户、有钱人家。据说“数来宝”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最初是艺人用以走街串巷,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数来宝”条)。
到清末民初,北京数来宝艺人陆续撂地(在街面上打场子或自搭小戏棚子)卖艺,在天桥等处 “设场卖艺”上升为主要作艺方式。
20世纪30 至50年代,北京的书场、剧场和游艺厅发展起来,新建的广播电台也播出了说唱节目,数来宝的主要作艺方式便转向登台(舞台、书台、电台)表演。
数来宝的表演形式有对口、单口、群口三种。对口最多,使用两句一换辙的“花辙”,并仿效相声,演员甲乙之间一般采用逗捧关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战士和职工常将对口数来宝改称对口快板,用于宣传教育,演员甲乙之间不再拘泥于逗捧关系,而大量使用了接替关系,这仍应属于数来宝的范围。单口数来宝一辙到底,过去多用于返场、开场小段,幽默、游戏段子居多,后来叙述故事的段子得到长足发展,是为以后演变为新曲种“快板书”的滥觞。
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申报的“数来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