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自治区级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设立。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对巩固贺州在整个南岭瑶族地区的核心影响力,对于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整体性活态传承,推进贺州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贺州慰问演出,贺州瑶族服饰展演
贺州地处桂、粤、湘三省交界的南岭民族走廊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汇聚交融之地,35万瑶族同胞与汉、壮、苗、侗等各民族和睦相处,活态传承着璀璨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贺州有着建立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必要条件和独特文化资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贺州瑶族群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文脉基因,是贺州民族创新发展磅礴伟力的重要源泉。
八步赶羊做鼓长鼓舞的“打高台”绝技
富川瑶族盘王节
富川中学生表演芦笙瑶族长鼓舞
贺州灵峰广场举办瑶族盘王节
贺州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65%以上,瑶族长鼓舞、瑶族蝴蝶歌、瑶族服饰、瑶族盘王节等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保存完整,传统的瑶族民间文化在日常生活、生产及节庆活动中得到活态传承。
贺州瑶族盘王节师公所用的经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京表演的老艺人表演传统芦笙瑶族长鼓舞
自治区级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八步区、平桂区、钟山县、昭平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等瑶族文化聚集区;重点保护瑶族服饰文化空间、瑶族长鼓文化空间、瑶族传统民歌文化空间、瑶族节庆文化空间、瑶族传统艺术文化空间等六大民族文化空间。主要保护内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项目;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对象涉及保护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色民族文化村落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瑶族服饰百名绣娘在灵峰广场展演
瑶族服饰制作技艺
自治区级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不仅仅只是一项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文化工程,对促进整个南岭地区各瑶族支系、瑶族与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南岭民族走廊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对推动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瑶族蝴蝶歌展演
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设立铜鼓文化(河池)、壮族文化(百色)、苗族文化(融水)、侗族文化(三江)、瑶族文化(金秀)、桂派戏曲曲艺文化(桂林)、壮族歌圩文化(南宁)、壮族文化(崇左)8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为第9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试验区” 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字作者/图片提供:熊开阔 贺州市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