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在北方,此时麦类作物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故称“小满”。在南方,“满”则指雨水丰盈,正如谚云“小满,江河渐满”。民间有“祭车神”“祈蚕节”“食野菜”等习俗。
小满时节,麦粒饱满,谷物生发,蚕结新茧桑葚熟,菜籽舂油苦菜秀。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还有祈蚕节。古代把蚕视作“天物”,蚕房中养蚕又有很多讲究。江南历为蚕桑产地,盛行用蚕猫避鼠患,以保蚕业兴旺、五谷丰登。蚕户上山养蚕,离家前在门上贴上风趣的“蚕猫逼鼠”年画——把自己比喻成养蚕的猫,客人是老鼠,来客就明白家中无人,不会贸然来访。既期望蚕丝有个好收成,也提醒人们注意防鼠护蚕。
桃花坞木版年画《蚕猫逼鼠》清代版
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谚云:“小满动三车”,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南方织造的原料以蚕丝为主,动丝车是指小满前后,蚕开始结茧,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丝绸是最早令中国闻名世界的发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嫘祖就发明了缫丝织绸的技艺。养蚕源自先民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丝织是对机械和数学的探索。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微缩缂丝织机( 图源:图虫·创意)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以及其间用到的工具和织机和由此生产的绫绢、纱罗、织锦、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在丝织方面,各城镇之间形成了专业分工,如湖州织绫绉、嘉兴产绸、杭州产纱罗、南京产缎和绒、苏州产锦和缂丝等等,最后互相交换和补充,形成完整的丝织生产体系。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该遗产项目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苏州缂丝( 图源:图虫·创意)
我们常叹古人智慧之精,如小满一词,虽为节气,但用于比喻人生亦为巧妙。中国传统中庸之道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因此,在节气的命名上形成了有小满而缺大满的独特现象。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亦是人生至哲。
人生小满,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