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共情·共美·共享:“对话非遗系列专题研讨沙龙——纺织、刺绣与现代生活”活动在乌成功举办
来源:“非遗巴扎”微信公众号 作者:姜雨婷 创建时间:2022-08-02 16:40:00

为进一步推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非遗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和探讨,并促进各地纺织刺绣行业非遗传承人间的交流和学习,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新疆艺术研究所协办的“对话非遗系列专题研讨沙龙——纺织、刺绣与现代生活”活动于2022年8月1日下午四点在昆仑宾馆多功能厅举行。此次活动的召集人为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敏教授,出席活动的专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主任叶洪光,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孙秀琴,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山江·阿不力孜和原乌鲁木齐市地毯总厂厂长裴明,参加活动的还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刺绣手艺传承人,新疆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专家助手以及学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以对话沙龙的形式展开,旨在为众多纺织、刺绣领域的专家和刺绣非遗传承人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现场的专家和非遗传承人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围绕培育传统刺绣工艺的新文化业态这一特定话题,关注现代生活中的纺织、刺绣行业,就纺织、刺绣在现代生活中的发展和现状进行研讨。

酌古御今 逐新趣异

在活动召集人王敏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专题研讨活动正式开始。来自全国纺织、刺绣行业的专家们围坐桌前,立足于各自研究领域的现实状况,大家围绕着“连接现代生活,培育传统刺绣工艺的新文化业态”这一特定话题依次发言,共同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纺织刺绣类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探讨新的对策。

图为王敏教授发言

首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就刺绣非遗传承的时代性展开了发言,她向大家分享了在苏州镇湖镇的调研经历,并表明当今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是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的。她指出,按现今绣品市场占有量来看,刺绣生活用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后便以现场展出的刺绣旗袍为例,向大家强调传承人的职业素养对于非遗刺绣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并指出应为传统技艺的发展注入时代意识,传承人与非遗相关工作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才能使非遗事业在赓续中华文化血脉的同时,亦具备与时俱进的新生力量。王敏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随即向大家展示了一款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文旅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刺绣项目以来开发的民间手工哈萨克族娃娃毡绣斜挎包,这款产品的设计师独出心裁地将制作床单的上海老布与新疆哈萨克族毡绣相结合,王敏教授针对这一特色之处指出,斜挎包设计上的创新正是“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意识”上的一次实践。

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发言

接着,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山江·阿不力孜围绕刺绣传承人这一群体展开发言,他认为,可以从文化记忆的理论角度去关注刺绣技艺的传承,并提出,可以尝试挖掘传承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记忆来推动刺绣技艺的传承。王敏教授对此予以肯定,她表示,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做过十三期新疆各民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涉及各地州各民族绣娘近一千人,每位传承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传承技艺的故事,这就是有关中华共通技艺的一种文化记忆的体现。

图为艾山江·阿不力孜教授发言

经过专家们的一番交流后,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主任叶洪光开始发言,他列举了中国刺绣发展史上诸多绣法的发展融合,又以湖北省的纺织刺绣业为例,强调了非遗刺绣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原乌鲁木齐市地毯总厂厂长裴明结合新疆阿克苏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和田艾德莱斯绸和手工羊毛地毯织造技艺的现状,提出新疆传统纺织刺绣工艺的图案数字化进程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呼吁各新疆各民族非遗图案谱系学建立的重要意义。说到传统工艺的图案传承,王敏教授又以博孜墩乡柯尔克孜族羊角纹图案手提包为例,通过解读羊角纹样所包含的团结寓意,结合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所开展的各民族所共有的民间图案文化符号的意义解读和文化审美研究工作,指出新疆各民族民间图案数字文献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图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主任叶洪光(左)和原乌鲁木齐市地毯总厂厂长裴明(右)发言

图为王敏教授介绍博孜墩乡柯尔克孜族羊角纹图案手提包

随后,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孙秀琴结合自己多年服装设计的经验,以新疆艾德莱斯绸为例展开了相关发言,她表明,刺绣的文化底蕴是服饰设计的源泉,刺绣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孙秀琴认为,纺织刺绣走进现代生活,其有品质的商业化是突破口,可以通过实现其经济价值来促进传统工艺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专家们同谘共议,将全国各地各民族刺绣的技艺传承、文化传播、发展前景串联成线,与传承人一起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刺绣文化可视化、具象化、共情性地呈现出来,实现了纺织、刺绣非遗技艺在学术交流和实践互动研讨过程中的一种“共美、共享、共品、共情”效果。

图为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孙秀琴发言

巧夺天工 刺绣传情

本次以对话沙龙形式展开的活动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对谈席前居中所布置的纺织、刺绣类非遗传承人作品的展示区域,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刺绣类非遗传承人的最新成果,色彩斑斓的纺织品和绣品种类繁多、工艺精巧。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刺绣传承人纷纷走上台,从工艺品的发展流变和审美特色角度为大家介绍了这些精美的纺织品和绣品。

图为专家们观看现场展品

图为京绣传承人田鹏发言

首先,来自河北的京绣传承人田鹏向大家介绍了京绣。通过田鹏的讲解可知这一非遗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以展区的京绣服饰为例,介绍其独特而严谨的针法路数,向大家展示了京绣华美富丽的工艺美术特色。

图为新疆汉绣传承人钱美荣发言

接着,新疆汉族刺绣传承人钱美荣和来自武汉的汉绣传承人仁伟一起走到台前向专家、传承人展示汉绣作品。钱美荣以手中的绣品为例,指出新疆刺绣吸收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的长处,工整绢秀,针法丰富,又融汇了新疆少数民族刺绣色彩艳丽、线条粗犷的风格,展现了新疆地区多元一体、交融互鉴的文化发展面貌。

图为专家与哈萨克族刺绣传承人互动交流

随后,其余刺绣传承人还向大家介绍了展区的其他绣品,其中包括新疆阿克苏的柯尔克孜族刺绣、克州的柯尔克孜族刺绣、巴州和博州的蒙古族刺绣、伊犁的哈萨克族毡布绣、哈密和吐鲁番的维吾尔族刺绣、喀什的塔吉克族刺绣、塔城的达斡尔族刺绣,还有闻名世界的苏绣、湘绣、粤秀中的潮州绣以及鲁绣、京绣、长白山满族刺绣等各地非遗刺绣展品。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绣品汇聚在活动展区,充分展示了我国纺织、刺绣类非遗资源的丰富多样,专家们结合展品的细致的讲解,也增进了大家对中华刺绣文化的了解;同时,这一平台的搭建也为纺织、刺绣类非遗传承人群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场域,使得各地传承人彼此间领略、交流并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刺绣技艺的多元构成和不凡魅力。

与此同时,各位专家也对参展的纺织品和绣品进行了专业的评价,并与台下的非遗传承人就非遗技艺展开亲切的交流互动。王敏教授结合刺绣文化的历史文献和其负责中心所从事的新疆各民族刺绣的创新实践表示,从中华刺绣工艺的发展历史和工艺特点来看,各地各民族的刺绣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她认为,这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手工艺一直以来负载着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价值,将新疆各民族刺绣通过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生活,将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伴随着夕阳的余晖,“对话非遗系列专题研讨沙龙——纺织刺绣与现代生活”活动渐渐落下帷幕。在活动中,纺织、刺绣行业的专家和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刺绣类非遗项目成果进行共赏共鉴共评,共同探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可谓是一场收获颇丰的文化盛宴。活动结束后,专家与非遗传承人合影留念,以期重逢时再次研讨纺织刺绣类非遗项目的光明未来。

“对话非遗系列专题研讨沙龙——纺织刺绣与现代生活”活动作为2022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不仅充分展现了纺织、刺绣类非遗项目的文化底蕴,而且为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共商良策的平台。现如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仍是新疆文化工作的重点,如何促进地方非遗拥抱科技、面向未来,“不失其本”的传承和“双创发展”,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助力地方文化旅游,亦是值得学界、行业领域深入思考的问题。让非遗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促进纺织、刺绣类非遗技艺的“共情、共美、共享”,也是践行“文化润疆”的重要举措,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彰显匠人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手工业。我们相信,在创新意识以及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经过各地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纺织、刺绣类非遗将会走出绣坊,走进千家万户,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