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让非遗绽放现代光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范海刚 李秋云 苏锐 侯文斌 张莹莹 张强 创建时间:2022-10-11 10: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建立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扶持培养传承人保障非遗有序传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助推非遗连接现代生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本期,我们选取了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四地,呈现这些地方非遗保护的实践和成果。

孩子们体验迁安非遗文化—古法手工抄纸 (摄影:赵娜) 

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小游客在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展台观看制作技艺 (供图: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交流活动 (摄影:苏锐)

河北:横向纵向联动推进保护传承

近日,河北各地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石家庄土门关驿道小镇匠人巷里的剪纸、草编等非遗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唐山迁安市美术馆推出的“纸有你——中秋节古法手工抄纸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自2019年以来,河北研究制定了涉及非遗保护各方面的共13份政策文件。特别是2021年9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为做好新时代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和行动指引。

在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的同时,河北强化保护传承机制。河北以1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90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47名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统筹加强资金扶持、平台搭建、业务指导,全面推进项目保护、传承人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系统性保护,建立起相关部门横向和省、市、县三级纵向联动机制,通过经费支持、试点认定等举措,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依托国家和省内非遗“研培计划”,通过高校开展非遗工坊定向培训,培育了一批工坊带头人,再通过带头人广泛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推进非遗工坊产品常态化进社区、进景区、进酒店、进商场。截至目前,全省建设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另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研学基地,推动非遗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支持打造非遗小镇、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等。

近年来,河北举办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播活动,搭建起非遗传播品牌平台。“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作为河北打造的省级层面非遗成就展示和传播平台,集中展示了近20年来河北非遗保护成果。2021年开展以来接待观众达30多万人次。此外,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系列非遗传播活动;服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品牌;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沧州市建立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了“百年百艺”民间文化艺术展,对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文明交融、民心相通做出积极贡献。

山东:依托文旅融合 为乡村非遗注入活力

山东是“非遗大省”。根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前期调查数据,全省普查非遗线索超120万条,国家级名录186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非遗经营业户120多万家,年产值1600亿元左右,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万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根据全省实际情况,按照保护、传承、发展并举的理念,强化政策引导与保障。

2018年,《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印发,要求各地发挥地方特色,因项目而异,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推动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22家省直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做出进一步明确部署。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设法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大家对非遗保护的意识、技能,在增收致富的同时,营造非遗在乡村的良好发展生态。

过去几年,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学习、相互交流的办法,山东帮助非遗传承人和乡村非遗带头人开阔眼界、增长本领。临沂市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创办了费县手绣实训基地,采用“培训+传承”模式、“固定+灵活”就业方式,原创设计手绣作品过千种,培训带动1500余人就业创业,年产值800多万元。济南市莱芜区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传承人谢梅木,建成山歌非遗园、现代有机农业庄园,带动就业农户超1万家,年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山东重视非遗就业集群的打造。泰安肥城市桃木雕刻加工农户500多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比如肥城市从桃树的种植、果实加工再到桃木的生产、打磨、雕刻,乃至后期精雕、营销,全部实现本土化团队运营,为乡村增加了就业岗位。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依托杞柳编制,打造杞柳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2万余人就业。

近年来,山东以文化旅游融合为契机,开拓非遗产品省内外市场,为乡村非遗带来更大发展活力。比如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建设“老街长巷”项目,将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匹配度作为重点考量指标,积极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

同时,山东探索乡村非遗发展新业态,推动非遗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智慧小企业等重点服务对象和优质转化资源,助力乡村非遗提档升级。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从2020年起,每年举办“山东非遗购物节”,依托电商平台,对全省乡村非遗开展销售展演,年均有1500名网红达人和非遗传承人在线参加活动,线上线下店铺近2000家,打响了乡村非遗知名度。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介绍,山东还创新设立非遗工坊,在为周边群众传承技艺的同时,将非遗工坊打造成线下展销平台和乡村旅游体验基地。目前,全省500多家非遗工坊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桥头阵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线。

重庆:放大“非遗+”效应

重庆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目前,重庆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人,命名重庆市级、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707项、3700余项,重庆市级、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951人、5000余人。

近年来,重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加大非遗与旅游融合力度,激发非遗活力,提升旅游品质,在推动旅游创新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重庆大力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机制,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纳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及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予以重点推进。先后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签订《关于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与四川省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遗保护共建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同时,重庆统筹推进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合湖南、湖北、贵州等4个省市成立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渝鄂湘黔川五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中国武陵文旅目的地共建计划》,整合武陵山自然山水和非遗民俗文化等资源,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共同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平台。

重庆利用渝东南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非遗资源,精心打造了黔江濯水古镇等6个非遗与旅游融合示范点,规划建设涪陵北山国际文旅康养度假区等20个重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基本实现非遗深度嵌入旅游景区、融入游客休闲生活的目标。

截至目前,重庆70%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非遗进景区”活动,重庆市内旅游景区销售的非遗文创产品超过3000余种,400余个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入驻景区展演,每年举办各种展演、展示、展销活动5000余场次,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川江号子”等打造的“印象·武隆”展演,自2012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50余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

重庆紧紧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要契机,培育非遗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开展乡村非遗研学活动,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0多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研究馆员谭小兵表示:“重庆近年来依托‘荣昌夏布织造技艺’等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举办非遗培训班150余期,培训农村群众8000余名,建成非遗工坊75家,帮助3000余名乡村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放大“非遗+”效应,继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做好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大文章

河南地处中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截至目前,河南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25个、代表性传承人126名,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代表性传承人1147名。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部将黄河九省区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设在河南,河南非遗保护迎来了新机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表示,河南正认真履行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职能,扎实推进黄河非遗保护基础工作,积极探索黄河非遗保护新实践。编制出台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明确目标和任务,积极推进郑州黄河国家博物馆等58个重点建设项目。2021年,河南省财政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由每年2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

河南建强新机构、布局大项目、引入新业态,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标杆。例如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中心总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主体已完工,预计年底开馆。洛邑古城非遗街区、洛阳老城传统生活街区等,成为洛阳夜生活主打项目等。

“非遗点亮计划”是2021年全国黄河流域非遗保护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点亮计划”的重头戏,1月23日,“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呈现了各赛点的创意成果,令人惊艳。

今年河南将继续深化实践,开展青年乡村营造行动。以“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成果落地”为模式,引入国内外优质设计团队、高校师生,走进河南乡村,通过陪伴式在地乡建、非遗乡创等路径,将黄河非遗元素植入空间打造和文创设计。

河南大部分非遗项目在乡村,河南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之一。8月中旬,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河南首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市、县(市、区)名单,8个试点分别为鹤壁市、栾川县、宝丰县、长垣市、辉县市、温县、林州市、信阳市浉河区。试点地区将围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在“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等方面下功夫,探索“非遗+旅游”发展新路径。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非遗保护,推动非遗在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发挥作用,让非遗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山西:新时代新使命,群星奖惠群众

广场舞《人说山西好风光》演出现场  (供图:山西省文化馆)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名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山西省文化馆编创、山西省群文舞蹈团演出的特色民歌广场舞《人说山西好风光》从33个参赛的广场舞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

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类为本届全国群星奖在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门类的基础上首次设立的奖项。山西特色民歌广场舞,是山西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深入的表征。2017年至今,山西省文化馆积极打造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运用山西民歌资源改编、创作了32首具有浓郁山西特色的广场舞,并作为全省示范性品牌进行普及推广。《人说山西好风光》《桃花红杏花白》《想亲亲》《大红公鸡毛腿腿》《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看秧歌》《绣荷包》《割莜麦》等曲调流畅、节奏规整、情绪豪放、纯粹而质朴的山西民歌与广场舞蹈相融合,深受老百姓喜爱。

2020年起,山西省文化馆针对推广普及情况进行了改进,不仅新编了男子广场舞,还将同首曲目分成展演版和普及版、男女双人版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同时,积极打造云上广场舞活动,以新媒体为媒介,通过网络展播、网络直播、网络微课堂等形式将山西特色民歌广场舞在线上进行全方位、立体式集中展示。

此次荣获群星奖的广场舞《人说山西好风光》由曾经风靡全国的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改编而成,旋律自然欢快、山西韵味十足,舞蹈编排融入山西民间舞蹈元素,动作优美大方、轻快流畅,极具山西地方特色。山西群众舞蹈团由山西省文化馆组建,团队成员来自全省群众文化业务骨干及业余文艺爱好者,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形式,描绘出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绚烂画卷,展现出新时代山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奋进面貌。

据悉,为了保障山西省群星奖优秀作品创作与选拔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关于印发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山西省选拔展演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山西省选拔展演工作的补充通知》。依据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安排,省文化馆也多次召开协调会,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协商,做到周密部署、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群星奖的创作、选拔、录制和上报等工作圆满完成。

同时,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领导先后多次到节目排练现场和录制现场指导、慰问,对演员们克服疫情反复、经费紧张、时间紧迫等不利因素,刻苦排练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大家凝心聚力、团结合作、争创佳绩给予了极大的鼓励。

据悉,山西省各级文旅行政部门将优先推荐参评作品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组织群星奖获奖作品和参评作品深入基层进行演出。在山西省数字文化馆等平台设专栏对参加复赛、决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展示推广,让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群众文艺爱好者通过网络享受高质量文化作品。

台上台下锣鼓响,“群星”巡演送戏忙。除了线上展示,近年来,为了把取材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群星奖优秀作品回报给人民,让优秀文化成果惠及于民,山西省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不断开展。巡演中,贴近现实、反映生活、展现不同地域文化风情的节目深入全省的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等地演出,让这些经过长期打磨、代表了当前群众文艺创作最高水准的作品进一步实现了价值——源于群众,反哺群众。

全省群文工作者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加大优秀群文作品的创作力度,立足本土,深入挖掘优秀特色文化资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更多高立意又接地气的群文作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