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璀璨非遗 永续传承——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发布仪式”在成都举行,现场揭晓10位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发布2022四川非遗项目保护实践、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优秀案例各10个。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李鹏出席发布仪式并致辞。文化和旅游厅、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省体育局、省乡村振兴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发布仪式并向获奖项目颁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多次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是非遗大省,巴山蜀水孕育了无数千古传承、魅力无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611项798个子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5名、省级1062名,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了资源支撑和精神力量。
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有效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非遗保护事业先行者、带头人,涌现出一大批非遗传承实践先进单位、优秀案例。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推选宣传活动,以非遗价值弘扬为主线,通过盘点年度工作中为四川非遗保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梳理2022年非遗领域的重大事件,记录我省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引领非遗全面创新融合发展。活动自9月份启动以来,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吸引上千万网友浏览,550余万网友参与网络投票,在全社会掀起了关心关注参与非遗保护的新热潮。经市(州)文旅部门、相关非遗保护单位、专家和网友积极推荐,结合深耕非遗领域多年的专家无记名投票和网络投票结果,最终评出了10位四川非遗年度人物以及4大类别的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
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
分别是
陈智林、陈云珍、李锦、郝淑萍
陈云华、杨华珍、嘉阳乐住
汪勇、马赵凌云、马云
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开启报名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记者发现,专家和网友共同评出的10位非遗年度人物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非遗研究学者及非遗企业负责人,他们共同代表了当前四川非遗保护发展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社会关注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近两百位报名者中,他们为何脱颖而出?
记者了解到,获得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的陈智林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川剧领军人物,先后荣获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华表演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等大奖,组织创排并主演《巴山秀才》等多部川剧荣获国家文华表演奖等荣誉。2022年,他组织创排并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这是继2007年组织创排并主演的川剧《易胆大》获奖后,四川时隔15年再度获此殊荣。
陈云珍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党的二十大代表,长期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传授羌绣文化,带领团队不断研发羌绣新品,累计培训绣娘两万余人,带动妇女灵活就业350余人。2022年,陈云珍参与中国李宁2022年秋冬新款设计与绣制,在北川各乡镇培训绣娘100余人,创新作品30余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
李锦是四川非遗保护资深专家,四川大学教授。长期坚持非遗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为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羌年”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作出贡献。2022年,她完成了黄河流域非遗重点保护项目“禹的传说”保护现状调查研究、开展了松潘花灯节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在非遗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支撑和工作实践支持方面,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
郝淑萍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得国内外各种大奖,在培养徒弟、技艺研发、技艺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22年,她的新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郝淑萍卷》入选《国匠集二〇二一.非遗传承藏品票合集》,跻身全国100位大师行列。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联合办学蜀绣专业,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
陈云华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青神竹艺城和青神竹编博物馆,以“竹+文+旅”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吸引国内外游客近500万人次体验青神竹编,带动3万多人从事竹产业增收致富。2022年,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面向国内外举办竹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线上培训,指导编著的《瓷胎竹编》教材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杨华珍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获得多项国内外奖项,通过版权授权的方式与国际品牌合作,开辟我国非遗IP授权先河,2021年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向全世界推荐。2022年,她开创藏羌织绣IP授权先例,与环球影城、Kipling、科大讯飞、OPPO手机等多个品牌开展合作。搭建四川非遗类“NFT”数字版权平台,让非遗以现代生产方式融入社会生活。
嘉阳乐住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觉囊梵音”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创办16个传习所培养800多名传承人和匠人。至今经他组织、挖掘和保护发展的非遗项目近20项,已有1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被授予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在2022年,依托非遗传习所转化开发文创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约700万元,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力脱贫致富的典范案例。
汪勇是四川老伙记企业集团创始人,打造运营“成都手作”品牌,全面开启“品牌+项目+传承人+产品+旅游+互联网”的文旅农商融合模式,促进传承人增收,实现非遗传承创新和发展。2022年,自筹资金在全省优选采购非遗产品,搭建“四川非遗商城”非遗展销平台,积极参与“四川非遗购物直播节”等活动;协助推进非遗区域品牌建设,成功复制建设“凉山手作”、“甘孜手作”等,为民族地区“非遗+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专家点评:他是一位在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却相信传统手作的温度和力量。他创建老伙记团队打造“成都手作”“甘孜手作”等品牌,搭建起了老手艺和新市场的桥梁。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之外,让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传统非遗逆袭成为网红,让“凭手艺吃饭、吃好饭”成为可能。
马赵凌云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峨眉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因一条“提剑扔垃圾”短视频走红网络,全网粉丝超2000万。致力于通过自媒体平台,向全国及全球观众展示峨眉武术,弘扬中华传统武术魅力。2022年,“凌云”IP全平台峨眉武术相关视频播放量超百亿,受邀参与中国第四届匠人大会。
马云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八一骨科医院院长,四川省名中医。运用传统中医药技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组织建立“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诊断室和史料馆,持续服务人民群众和基层部队官兵。省政府授予“第四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称号。
现场还同时揭晓了4个类别的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它们共同揭示出四川非遗保护传承的勃勃生机。
获奖项目分别是——
2022四川非遗在社区优秀案例:
1.岚安刺绣深扎社区 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泸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传承在社区 川剧展魅力(自贡市贡井区文化馆)
3.雅烧·伍摄味社区美学空间(成都市金牛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四川雅烧伍摄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4.越西非遗进社区走出致富路(越西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非遗中心)
5.非遗在社区,和美谱新篇(泸州市龙马潭区和美天立社会服务中心)
6.非遗在九龙,群众共传承(岳池县文化馆)
7.社区传承展活力 高坪竹编谱新篇(南充市高坪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
8.花间刺绣在社区 群众就业奔小康(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
9.非遗在社区 文化永传承(乐山市嘉州绣工艺有限公司)
10.非遗在清源 烟火成都示范社区(成都市青羊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2四川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优秀案例:
1、竹刻(江安竹簧)
2、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
3、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
4、藏族唐卡(郎卡杰唐卡)
5、羌族瓦尔俄足节
6、峨眉武术
7、蜀绣
8、木版年画(夹江年画)
9、花灯(回族花灯舞)
10、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族锻铜技艺)
2022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1、崇州竹艺村 非遗与旅游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阿如藏藏医药探索大健康文旅融合模式(壤塘县藏拉诺林文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3.畅游千年古镇 乐享非遗风采(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4.格萨尔王城 非遗活态传承打造“百村产业”基地(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景区)
5.非遗研学 川茶飘香(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明月村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蒲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甘溪镇人民政府)
7.文旅融合 非遗铸魂(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8.中华彩灯大世界 创新让灯会绽放更加迷人光彩(自贡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9.成都手作 非遗进景区传承体验中心建设实践(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0.“启雅尚”民族文化交融的非遗活态展示(成都启雅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2022四川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1.百场木偶戏进校园(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四川清音在校园传承(双流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3.“嘉阳河”川剧艺术进校园(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
4.德格非遗进校园 民族文化放光彩(德格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5.让非遗在守正创新中拔节生长(绵阳高新区火炬第三小学)
6.大坝高装走进校园 助推非遗创新发展(兴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7.藏羌戏曲进校园 民族非遗永传承(壤塘县寄宿制小学)
8.皮影戏进校园传承 培育非遗新生力量(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
9.分水撑花争艳丽,泸州一中多奇葩(泸州市江阳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10.传川剧之美 承文化之根(彭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彭州市天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