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荣昌夏布:传统技艺助力多点灵活就业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21 15:55:00

摘要:2019年,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设立,由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实施。工坊以石柱土家文化旅游资源为创意核心,研发销售非遗产品,实现传统技艺经济转化,并以产教融合方式培养新农村手艺人,助力群众多点灵活就业。工坊重点吸纳本地易地搬迁户、困难家庭、留守妇女用工,直接带动58人进入工坊稳定就业,间接带动全乡126人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500至4500元。工坊先后被授予“鲁渝共建非遗工坊”“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重庆市妇联巾帼扶贫车间”“重庆市就业扶贫车间”“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目前,该案例已在重庆城口县、丰都县、荣昌区及广西巴马复制推广。

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位于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以文化为魂,将城市品牌与乡村元素结合,联动艺术高校、手工协会等单位广泛参与,通过挖掘乡村手工艺资源、开发乡村手工艺产品、创建特色乡村产品品牌、培养农村手工艺人才,成功实现了一个工坊带活一个村落,一个工坊造就一个产业,一个工坊形成一个“IP”,一个工坊成就一个乡村的美好愿望,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手艺人合影

一、加强工坊建设

工坊建有手工艺工坊、产学研基地、手工艺展销及体验中心、村史馆、艺术家驻留工作室等子项目,以“技能培训 + 产品代工 + 计件合作”发展模式,成功解决了大批乡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培训群众500人次,间接带动126人灵活就业,直接带动58人进入工坊稳定就业,包括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1人,残疾人4人。同时,工坊结合地域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工坊研学项目,推动工坊深层次、宽领域、多元化发展,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手艺人管理墙

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夜景

二、加强产品研发

工坊深入挖掘石柱土家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大力研发非遗手工制品。以“高校驻村 + 创意设计 + 村民制作”模式,加强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城市建设与设计学院等高校专业设计院系团队合作,开发带有地方地域特色符号(土家族文化、白虎图腾、蜜蜂)应用产品100余款,极大地提高了乡村手工艺品附加值。同时,工坊通过建设“五个有”,即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有一款大众喜欢的产品,有一份总想带走的特产,有一段值得留恋的回忆,有一群值得赞赏的手艺人,将石柱中益乡打造成生活幸福、经济稳定、游客向往、环境优美、文风蔚然、民风淳厚的新农村。

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产品展销区

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在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开展“旧物新生”培训

三、加强技能培训

工坊责专人开展短板强化培训,提升从业者核心竞争力。针对大型厂家需求,工坊通过视频演示、专人示范等方式,或邀请工厂机构上门,指导开展订单示范培训,助力工坊产品顺利达标。工坊开发夏布养生捶、平安扣香囊、刺绣杯垫等土家特色产品后,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讲授,强化特色培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同时,工坊依托西部妇女手工艺术联盟行业资源,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文化宣讲等活动,培养造就了一支扎根石柱农村、有一技之长的“新手艺人”,成为石柱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生产场景

中益乡首个家庭非遗工坊——华溪村马培清家

四、加强代工合作

工坊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山东省烟台海翔对外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逐步建立完善工坊发展体系,强化传统技艺学习、理解、实践与创造,促进“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推动石柱县乡村振兴产业落地,促进石柱乡村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创办至今,工坊产品年销售额达900余万元。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