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6日,“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巴黎成功举行。活动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经典剧目《牡丹亭》演出火爆,折子戏等进博物馆与高校活态展示,专题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交流,四大板块的丰富内容,在巴黎掀起了一场“昆曲热”。
相遇:从秦淮河到塞纳河的“丝滑转场”
国际社交平台上,一种在不同旅游地标间“丝滑转场”的小视频非常流行。于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男女主角,最著名的中国古典戏曲情侣杜丽娘与柳梦梅,也来了一场从南京到巴黎的双城地标打卡。
杜丽娘、柳梦梅在南京玄武湖畔,紫峰大厦远远矗立。
紫峰大厦-埃菲尔铁塔,朝天宫-凯旋门,江宁府学-卢浮宫,秦淮河-塞纳河……水袖旋转之中,跨国场景无缝对接。“转过这府学门前,紧靠着凯旋门边”“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短短18秒视频在各大平台刷屏,网友热烈互动。
600岁的古老昆曲,就用这样年轻潮流的方式在巴黎街头、在互联网“街头”闪亮登场。
从9月9日起,由梅花奖艺术家柯军、孔爱萍、施夏明领衔的先遣团队就在巴黎进行了各项马不停蹄的预热活动。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先后举行了外国戏迷雅集、蒙台梭利学校学生昆曲体验两场活动。艺术家们还赶往珍妮·玛纽尔(JeannineManuel)学校剧院,带领50多名初中生互动体验昆曲。
昆曲雅集办到巴黎
从幼儿园孩子、中小学生到成年戏迷,预热活动几乎覆盖了各个年龄段。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在每一场活动中担当昆曲讲座主讲,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点。其一是回想起江苏省昆剧院2009年就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过昆曲艺术赏析会,深感“昆曲在巴黎的传播一直没有断过线”。其二,“第一次给三四岁的娃娃画昆曲脸谱,我没想到法国孩子这么小就开始戏剧体验,这让我很震撼,也很受启发”。
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在给“洋娃娃”勾猴脸
9月15日下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在法国诺欧商学院孔子学院,为百余名青少年学生、各界观众表演了传统经典折子戏《宝剑记·夜奔》《虎囊弹·山门》《牡丹亭·游园惊梦》。每一个剧目演完后,演员都带领观众进行互动学习,现场气氛十分活跃。2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观众们竟都不愿离场。主办方即兴“加戏”,让已经退场的乐队返场逐一介绍昆曲乐器。当介绍最后一个乐器二胡时,乐手先独奏,其他乐器很快跟上,来了一段即兴合奏,高超的现场表演能力,博得观众热烈掌声。
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小林冲”吕廷安在巴黎表演“夜奔”
当地学生贡迪·阿尤布高高举手要求上台学习昆曲身段:“我很喜欢昆曲。这次奇妙的体验让我对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更有兴趣了。”他的小伙伴让则说,艺术家们不仅很会表演,还很会教学,这种体验真棒。
担任当天主持的青年演员徐思佳说:“进校园、做工作坊、为参与者化妆、教身段……我们昆曲演员一直这样做传播,每次都很有效,没想到法国观众的反馈如此热情。我深切感受到,只要投入心力扎扎实实做传播,昆曲的朋友圈一定会扩大。”
相知:经典遇知音 票房会“说话”
作为昆曲周的重磅内容,9月14—15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剧目南昆版《牡丹亭》在巴黎蕾博拉戏剧院连演两天。这盛况无疑将被历史记录:座无虚席,一票难求;14日晚谢幕7次,15日晚谢幕8次……演出短视频刷屏社交平台,话题瞬间上了热点,仅抖音平台24小时阅读数超过26万。
《牡丹亭》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票房之火爆,令主办方不得不一再压缩邀请的嘉宾规模,不少工作人员放弃进场,把票让给票房。省昆院长施夏明表示:保守了,再开两场也卖得掉!演出运营商欧洲吴氏策划负责人吴嘉桐说,开票期再早一点,演5场没问题,“真想再加演几场,我们努力明年再来,把昆剧做成品牌,让法国人看昆剧成为风尚!”
演出剧照
剧作家吴祖光之子、旅法著名戏剧摄影家吴钢是中法戏剧交流的重要见证人。1986年9月,他在巴黎见证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表演大师张继青的《牡丹亭》演出。“这是《牡丹亭》第一次在法国演出,引起了轰动,在法国掀起了《牡丹亭》热潮,几十年热度不减。”37年后,他见证了孔爱萍、施夏明的演绎。他说:“近些年来国内到法国的《牡丹亭》我全看过,江苏省昆的这个版本是旦角为主,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一次表演。尤其是《寻梦》一折,极其难演,孔爱萍炉火纯青,我连鼓掌都不敢,怕惊动了她!”
演出也吸引了众多旅欧华人前来观看。法国里昂卢米埃尔大学博士生冯涛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在法华人的刚需!希望这样的演出能每年来、每季来!”
互鉴:感受与共振“世界的脉搏”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爱军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昆曲不仅联结起了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情感,也联结起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友谊。期待大家共同感知魅力独特的中华文化,聆听真实动人的中国声音。
“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开幕现场
“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是国内省份首次到国外举办昆曲专题节会活动。演出之外的专题展览、国际学术研讨,拓宽了昆曲展示的文化视野,拓展了艺术交流的思考深度。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国昆曲文化专题展览”现场
9月13-14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国昆曲文化专题展览”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百戏之师”“昆曲之奥”“姹紫嫣红开遍”“昆曲故乡”四部分。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院长李万万介绍,这是首次以展览的形式系统地向巴黎观众介绍昆曲,呈现昆曲背后博大的文化背景,旨在让欧洲受众领略昆曲之美,进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尤其创新的是,展览还进行了非遗“活态展示”,用新编昆曲《伯龙夜品》的沉浸式演出,演绎了昆曲“第一人”梁伯龙与“第一剧”《浣纱记》的故事。
“我们时代的昆曲:跨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15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来自法国、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与国内的专家们脑力碰撞,深度对话。
“我们时代的昆曲:跨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编辑: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