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8   星期日   农历冬月初八   大雪 大雪
非遗在广西校园薪火相传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郭凯倩 创建时间:2023-09-27 14:46:00

▲王尚小学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体验非遗  

近日,广西少儿戏剧曲艺展演在广西群众艺术馆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360名少年儿童精彩演绎了24个独具特色的戏剧曲艺节目,涵盖广西文场、京剧、彩调剧等戏剧品种,既有京剧《卖水》等经典片段,也有融入戏曲元素的新编儿童剧等。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工程,探索非遗融入校园的内容和方式,创建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进一步加强非遗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播普及力度,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是白芷,有止痛的功效;这是薄荷,可以提神醒脑……”在华强路小学中医文化馆中,三年级的蓝艺萌和覃晴茹一边展示中草药香囊的制作方法,一边向围观的同学介绍各种中医药小知识。日前,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南宁市华强路小学的第四届非遗节举办。在非遗节的文艺表演中,学生们带来的非遗展演精彩纷呈;在舞台之外,学生们穿梭于剪纸展、戏曲文创展、非遗研学成果展等展位之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带来扎染、麽乜、竹编、棒编、打金打银、油茶等非遗展示和体验项目,丰富活动激发起大家对非遗传承的浓厚兴趣。

“校园非遗节已经举办了4届,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非遗、喜欢非遗、传承非遗。”解放路小学副校长韦艳虹介绍,解放路小学作为一所非遗传承特色学校,数年来坚持推动邕剧、男女民谣、剪纸、醒狮等非遗进校园,为学生了解非遗搭建平台。

在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南宁市依托特色非遗资源,设立了华强路小学、解放路小学等一批非遗传承特色学校,并从多方面发力,指导学校开展非遗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建设非遗创意工作坊、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博物馆,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展示等,推动南宁市中小学非遗教育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如今,以苗绣为特色的新阳路小学、以山歌为特色的金川路小学等成为非遗特色学校。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非遗活动是非遗进校园的重要形式。今年“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幼儿园(简称“文旅幼”)举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非遗韵 壮乡情”三月三活动,民族音乐会、民族服饰秀、民族体育游戏会、非遗文创市集等精彩活动轮番上演。从云端到线下、从校园到校外、从课堂到生活,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沉浸式体验“壮族三月三”。

“我们从环境、课堂、教师、教材等方面探索非遗与学前教育的融合点,比如,在校园布置中融入民族娃娃、壮锦纹饰、花山岩画等元素;在户外游戏中开展丢沙包、打陀螺等民族体育项目;开设扎染、编织、剪纸等适合学龄前儿童的体验项目等,达到以非遗为载体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文旅幼园长兰志娟介绍。

“咚咚咚……”放学后,在河池市南丹勤泽格拉县级传承人黎明友的指导下,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的学生手持鼓槌敲打铜鼓、皮鼓,开始了非遗勤泽格拉的训练,一声声铿锵的鼓声在校园内此起彼伏。“里湖瑶族乡是白裤瑶群众的聚居区,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秉承以文化自信促进民族自信、以文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办学特色,学校利用每天下午5时至5时40分的课外时间开展非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王尚小学副校长龙盛彬介绍,学校开设了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陀螺传承班、朵努同声合唱团、民族服饰传承班等17个特色课程,师生编排的《瑶童戏鼓》《玩转陀螺》《猴娃闹鼓》等剧目,还先后登上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等舞台。

宜州区第二小学、东兰县三弄小学、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凤凰小学等开设了民俗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刘三姐歌谣、瑶族猴鼓舞、仫佬族刺绣等。

河池市各地学校以“双减”为契机,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各县区整合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县县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课后服务。东兰、罗城等多个县区还制定了详细的非遗进校园实施方案,组织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定期到试点学校传授非遗技艺。如今,全市范围内民族文化特色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超过95%,教师参与率高达98%,非遗进校园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图片:本报驻广西记者郭凯倩)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