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 点亮生活
传统技艺主题展
10月3日,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多彩非遗 点亮生活”传统技艺主题展在丁香湖公园圆满落幕。50余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汇聚一堂,以精湛的技艺、精美的作品、精彩的展演为辽沈百姓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盛宴。
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点亮美好生活
艳丽的刺绣、灵动的面人、精巧的绳结……百艺园内,一件件凝聚匠心之美的手工艺品美不胜收,宛如一场非遗珍宝秀。传承人们或剪或刻,或雕或画,展示着自己独门绝技的每一个细节。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遗早已从一个略显陌生的词汇,演变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兼具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非遗工艺品备受追捧,成为大众消费的新热点。传统锡雕的传承人石岩拿起一款专为女性设计的茶盒说:“现在,都市白领女性很喜欢‘约茶’,好朋友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既放松惬意,又有格调。这款锡制茶盒就是专门为这种茶友会设计的,外型小巧别致,适合小型茶会,锡器独特的质感彰显内敛低调的特质,有一种古雅之美,符合现代知识女性的气质,所以很受欢迎。”
辽西绳结技艺和武氏女红的传承人也别具匠心地为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涵注入新的生命力,比指甲还小巧的绳结月饼、渐变色的荷花绳结、寓意金榜题名的状元郎系列,无不以新锐的姿态展现着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之美。90后的小陈一会儿拿起渐变色的荷花绳结大为赞赏,一会儿拿起武氏女红的状元郎吊坠爱不释手,她说:“看到很多非遗衍生品构思精巧,制作细致,让人很有买买买的冲动。”
辽宁美食集中亮相,丰富假日餐桌
美食巷内交织着各种香气,醇厚的酒香、酱菜的咸香与浓郁的肉香,令人垂涎欲滴。沈阳的马家烧麦、盘锦的老胡家烧鸡、海城牛庄的馅饼、北镇的猪蹄……来自全省各地的名优小吃一字排开,让百姓不出沈城,就能吃遍辽宁美食。
朝鲜族打糕的展位前,木槌捶打糯米的声音吸引了大批观众。传承人白英玉麻利地将黄豆粉裹在打糕上,切块装盒,分给现场的观众品尝。
“还是纯手工做的打糕好吃,软绵绵的!”“现在想吃这样传统做法的可不容易了!”观众们纷纷发出赞叹。
从泡糯米、蒸米到用木槌捶打,每次打糕出锅需要等一个半小时,但观众们为了这口美味,都自觉排起了长队。传承人们在打糕的间隙,也会为大家表演朝鲜族歌舞。一位来自湖北的游客笑盈盈地说:“能吃到朝鲜族传统打糕,还看到了朝鲜族的民俗风情,这趟沈阳之行来得值!”
“我要四袋江米条、两袋炉果!”宝发祥的展位前,传承人刚把点心摆好,已有观众来抢购。家住沈阳的吴小姐说,上次出差去盘锦,带了宝发祥的江米条给家人,全家都特别爱吃,这回多买些送亲戚朋友。“不出沈阳就能买到全省各地的正宗名小吃,真是太好了!”
互动展演精彩连连,共享欢乐时光
扭浪逗俏的海城高跷、奔放热烈的抚顺地秧歌,每天的巡游展演都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家住浑南的张阿姨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来到丁香湖公园,就为了看海城高跷,她说自己很喜欢高跷秧歌,年轻时在农村插队还踩过高跷,她说:“锣鼓一响,才有过节的感觉!”
小舞台展演是小朋友们最期待的环节,精彩的辽西木偶戏、诙谐的东北二人转、神奇的古典戏法,令小朋友连连拍手叫好。
节目过后的互动环节更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冲上舞台。他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操纵木偶画画,学习转手绢的绝活,脸上满是欣喜的笑容。
看着被“圈粉”的孩子们,家长们也十分高兴,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也让他们勇于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是一次难得的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
活动热度持续发酵,彰显传统魅力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彰显了辽宁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为百姓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一抹传统文化的亮色。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参观,也在线上聚焦了众多网友的目光,5天的活动时间里,共有345.2万人次通过新华网、微博、抖音、网易等客户端云上逛展,共享非遗之美。
微博直播
网易直播
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辽宁新闻》等中央和省内主流媒体累计刊发活动报道10余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推广。
新华网报道
人民网报道
中国新闻网报道
辽宁日报报道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非遗融入当代、融入生活,也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照片:王金龙 张晶晶 彭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