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中国活字印刷术资源采集成果·习俗文化篇丨技艺与文化的共融(成果片第三集)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9-27 13:25:00

编者按: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我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下,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入选项目资源采集工作,并已经先后完成了7个项目。

该项工作的开展以我中心组织编制的系列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相关规范为指导,关注并记录入选项目的本体内容、传承主体、文化生态、履约实践和保护成果。

我们将在本公众号和中国非遗网(www.ihchina.cn)陆续推出、展示各项目资源采集工作成果,以更加多元、立体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这些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敬请期待。本次,我们将集中展示“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的采集成果。

本篇,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活字印刷术蕴含的习俗文化,感受技艺与文化的共融,探究木活字印刷术与浙江瑞安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

视频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资源采集工作——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片(第三集):《寻根溯源 守正创新》

(注:该片拍摄于2018年11月,片中人物、机构信息和有关统计数据等,均为当时时间节点下的表述,部分信息现已发生变化,特此说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于2020年10月29日去世,享年65岁。王超辉在世期间,全心投入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实践与保护,不遗余力地传承授徒,为该项目的传承发展坚守一生。

感谢王超辉老师对此次中国活字印刷术资源采集及拍摄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谨以此片纪念王超辉老师!

在成果片第三集视频中出现的“叶氏宗祠”是叶适后裔及叶氏宗族拜祭、缅怀先人的重要场所,也是谱牒文化的文物见证。2018年我们在瑞安对中国活字印刷术进行资源采集时,记录下了当时宗祠的面貌和进行圆谱仪式的场景。令人痛心的是,该宗祠于2019年5月毁于一场大火。采集工作组听闻十分震惊和惋惜,也更加意识到资料记录保存的意义。

令人欣慰的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叶氏宗祠已于2020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让宗族文化历史得以保留和延续。

在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存续与传承,是其与当地文化生态共生关系的生动体现。木活字印刷术与瑞安的谱牒文化密切相关,谱牒文化让木活字印刷术与修谱产生了联结。同时,掌握着木活字印刷术、了解宗谱制作过程的谱师在修谱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艺实践,让谱牒文化得以延续。修谱的完成凝结着人们的实践经验和劳动智慧,木活字印刷术与造纸技艺、雕版印刷术的结合,体现了它与当地文化生态中其他文化事项的联系,充分说明了木活字印刷术根植于瑞安深厚的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发挥着巩固宗族情结、加强血缘、地缘联系的社会功能。

一、木活字印刷术与谱牒文化的联姻

在浙江瑞安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是与当地浓厚的谱牒文化依存、共生的。谱牒是我国历史上因宗法制度的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传统。在浙江瑞安,人们对家族纽带关系的重视,让木活字印刷术在时代大变迁中,借助宗谱的编印得以存续下来。

图1 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宗谱(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一)谱牒文化对木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1)谱牒文化与修谱之风的盛行

我国谱牒文化源自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源于商周时期。东汉以降,门阀士族势力崛起,为彰显门第之尊,士族阶层时兴修谱,使谱牒走出了官修的藩篱。到了宋代,朱熹、程颐等理学大家倡导民间修谱,并逐渐形成了“欧式”与“苏式”两种谱系体例。“欧式”由欧阳修创立,着重记录生平记载,其体例是“前图后甲”的雁行式,先列世系图,称为“图”,再另页列每人生卒甲子、人物事略的传记,俗称“甲”。每五代为一图一页,用竖线串联,在图中人名“甲”的字号和序号,再到后面的“甲”中查阅每个人的事略,又称“横行体”。“苏式”由苏轼创立,全部采用世系图,俗称“五服支图”,强调表现家族继承关系,世代直行下垂,以横线、竖线将人名联系起来,并在人名旁注上人物生卒和事略,又称为“垂珠体”。

图2  “欧式”宗谱中的世系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图3 “苏式宗谱”的世系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逐步建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制度,民间修谱之风广为扩散。同时,对修谱的要求是力求追远,以收族为主,并且宗谱世系划分更为详细,分支派和房份,涵盖跨地域的同宗同族。

(2)浙江地区民间修谱的传统与木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浙江地区民间修谱的传统,直接促使了木活字印刷在民间的普及。根据现存的明代宗谱鄞县仓大炣《东阳庐氏家乘》、《遂邑纯峰张氏宗谱》等木活字印本,说明在明代浙江地区,有用木活字印刷术修家谱的习惯。清代以后,浙江地区用木活字印刷术修宗谱更为普遍。有学者统计,在浙江温州,现存清代木活字本家谱有59种,民国木活字本家谱有73种。

图4 光绪癸已(1893年)王就正堂梓辑《栢葉林氏宗谱》(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而浙江瑞安人选择木活字印刷术进行修宗谱主要是因为这一技艺方便、实用,能够满足修宗谱的需要。用木活字印刷术刊印宗谱,较之手写工期更短,字迹保存的时间更长,并能够防止涂抹、修改,而且可以复制多本,满足备份、珍藏的需求。相较于雕版印刷术,木活字印刷技艺就地取材,费用成本低,刻凿方便,排版灵活,而且印刷后可不留存版。所以,较之手写和雕版,浙江温州人在修谱的实践中,更多选择了木活字印刷术。

图5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梓辑的宗谱

如今,宗法制度已消逝,但祠堂和宗谱在聚族而居的瑞安仍发挥着文化功能,用木活字印刷术修宗谱的习惯依然保留。瑞安人延续着流传下来的体例范式,每一部家谱都利用横竖表格、图谱、连线等形式进行记录,将一族与一姓的始祖及其子孙后代串联起来,全面记录家族成员的生卒年月、姓名、子嗣分布、婚姻情况等基本信息,与旧时修宗谱记录的主要内容大致相同。

图6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印制好的一页宗谱

木活字印刷术孕育于谱牒文化中,谱牒文化离不开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和发展。一本宗谱的诞生依靠谱师的手艺,他们是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者,也是谱牒文化在瑞安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

(二)木活字印刷术在谱牒文化中的具体实践形式

木活字印刷术对谱牒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谱师,他们既掌握了炉火纯青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流程,也对宗谱制作标准和内容熟稔于心。正因为他们具有专业技能和修宗谱的文化素养,才让谱牒文化得以通过木活字印刷术表现出来,并不断强化。

(1)谱师:既是工匠,也是“先生”

谱师是以宗谱辑刻、印刷或抄写为职业的人,上门修谱时,也被尊称为“先生”,其个人能力是修谱的关键。旧时,大多数的谱师是村中的读书人,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们既有世代相传的手艺,也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把庞杂、错乱的宗族繁衍信息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让其世系关系变得清楚、直观。以修谱为业的谱师们,坚守着祖传的传统手艺,行走在一座座祠堂之间,记录着宗族的传续,印刻着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生命的痕迹。

图7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在摆字盘

现在,在浙江瑞安,每个宗族仍把续修宗谱作为头等大事,他们延请谱师“厘清血缘支系,接续人丁繁衍”。一名年轻的准谱师经过拜师学艺,通过不停地练习和琢磨,掌握木活字印刷技艺。同时掌握修宗谱的必备技能,对繁体字、文言文等内容有所精通,否则很难进行反字刻字。他们除了掌握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工序流程和认、读、写繁体字之外,还需要有修谱的基本素养,掌握宗谱的基本体例格式,有时还需要满足更高的修谱要求,比如写谱序、祠堂记、传赞等文言文章。

图8 《重修陈氏谱序》

(2)从开丁到圆谱——贯穿于修谱全过程的木活字印刷术

在辑刻宗谱前,谱师为了保证人口信息数据准确,会挨家挨户上门采访,这一过程被称为“开丁”,“丁”指的就是人口。然后核实入谱人员的姓名、生辰八字、配偶子女、家庭住址、学历职务等情况。并对照旧谱,稽核誊清,查缺补漏,更新身份信息。

在修谱时,从准备材料、工具,到数以万计的字模制作、排版、印刷、后期制作(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等),所有工序流程均需要谱师一人完成。他们在万家灯火之隅,独守一方天地,默默耕耘着二尺字盘,厮守着世代流传下来的手艺。

图9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在用木活字进行印刷

宗谱的完成并不是最后一步,谱师在梓辑后,还需要举行圆谱仪式。圆谱仪式是宗族选定吉日吉时,在宗祠中将新修的宗谱摆上祠堂的主祭案头,享受香火供奉的盛大活动。在这一天,无论是生活在本地还是外地的同宗、同姓联族、异姓宗族、乡里坊间都会在此相聚,共同见证新谱的完成,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图10 进行圆谱仪式的祠堂内部布置

图11 诵读祭文

仪式一般是由谱师主持圆谱仪式,仪式开始后,谱师在预留的世系图首页的始祖名下画一条红线至二代祖先,以示宗谱编印的完成。然后由谱师和族长诵读祭文,拜谱以祚,然后拜天、拜地,拜祖先、分发房谱、家谱,最后封箱总谱。之后会在村里大摆宴席、设坛祭祀、抬谱巡游、连台演戏、举族欢庆。

图12 圆谱仪式场景

二、“三术”在瑞安的汇集:木活字印刷术与其他文化事项的关联

瑞安,历史上人口迁移比较频繁,这不仅让木活字印刷术在瑞安生根发芽,还带来了与修宗谱相关的两种技艺: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修好一本宗谱,需要这三项技艺的配合,而这三项技艺都能够在浙江瑞安找到,为修宗谱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一)造纸技术

历史上,赤岸人和南屏人从福建迁徙到今瑞安陶山、湖岭等地,他们充分运用瑞安山高岭峻、水资源丰富、盛产竹子等自然特点,建水碓、砌纸槽,利用溪流的水将竹子捣成纸绒、纸浆,经过捞、压、晒等工序生产纸张,在瑞安重操南屏纸制造旧业。这种纸张,质地细腻柔软、吸水性好,适宜书籍的印刷,成为修宗谱时的首选。

图13木活字印刷用纸

(二)雕版印刷术

一本宗谱的完成,不仅需要木活字印刷术,还需要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可用来印刷宗谱书名、扉页、插图等版页。在瑞安,至今仍保留有纸马雕版印刷术。东源的纸马雕版印刷术是民间在进行祈福灾祭祀活动时,用于焚烧的各类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明末清初,由福建传入瑞安并传承至今。木活字印刷技术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同时掌握着纸马雕版印刷术。

图14木活字印刷技术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在进行纸马雕刻(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三)“三术”的结合:宗谱的完成

修谱时需要纸张、墨水、字盘、字模以及大大小小多种工具,并按照严格的工序、流程进行。一本印制清晰的宗谱需要优质的纸张、清晰的字模、上好的墨水和流畅的印刷。优质的南屏纸张是保证印刷完成的基础,木活字印刷术的应用是修谱的关键,

雕版印刷术与木活字印刷术搭配使用,发挥各自优点,凝结了人们在修谱实践中形成的智慧和巧思。木活字印刷术结合造纸技艺、雕版印刷技术,为修宗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保证了瑞安修谱风俗得以延续。

图15木活字印刷字模、字盘、刻刀(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三、木活字印刷术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木活字印刷术是浙江瑞安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起到了巩固宗族情结,加强地缘、血缘的社会功能,对保持瑞安人慎终追远、寻根谒祖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浙江瑞安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2008年,“木活字印刷技术”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有着明晰的传承历史和一定的传承群体,本身就是浙江瑞安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人们了解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在历史上的应用和当下的传承,对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意义深远。

图16选定吉日,选定吉日,在宗祠中举行隆重的圆谱祭祖仪式。(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在修谱的过程中,一代代的谱师继承了古法活字印刷术,沿用历史上宗谱的体例,并运用我国特有的线装古籍图书的形式,满足了当地修谱的需要,将木活字印刷术和谱牒文化同时保留、传承,共同形成了浙江瑞安深厚的地域文化。

图17线装宗谱

(二)巩固宗族情结,加强瑞安人之间血缘、地缘关系

根据2003年版的《瑞安市志》,瑞安人口209个姓氏中,外地迁入就有178姓。人口的聚散离合,使得人们迫切需要用宗谱理顺本宗族的内部事务,厘清宗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规范宗族的行为准则,增强凝聚力。无论是在乡族众,还是在外华侨或在全国各地经商的瑞安人,仍有深厚的宗族情结。在编修、印刷宗谱和参与圆谱仪式中,浙江瑞安人不断重塑文化身份,提升族群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持着慎终追远、寻根谒祖的传统。

图18在祠堂内修家谱

由血缘和地缘决定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木活字印刷术主要的两种方式。木活字印刷术在瑞安市以平阳坑镇东源村王氏家族为主要传承体系,可追溯到其元代与王祯同时代的祖先,他们数百年以来一直传承着这项手艺,在当今仍有百余人的工匠群体,他们用木活字印刷技术,为浙南闽北地区广大的地方宗族印刷宗谱。师徒传承是家族传承的另一种扩展。他们往往在同族、亲戚、邻里以及好友的子弟中选择徒弟,后来逐渐受艺于外姓、外村甚至外县人。因此,通过学习、传承木活字印刷技术,人们以技艺沟通、往来,加强了瑞安人之间血缘、地缘关系。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

“寻根问祖”是浙江瑞安的文化习俗,是谱牒文化延续的生动表达,而木活字印刷术成为谱牒文化和瑞安人之间的纽带,在技艺与文化的互动中,将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记忆传承、弘扬。

(文字:部分文字参考自《木活字印刷技术》2011年,吴小淮著;图片:除已标注拍摄信息的图片外,其余部分图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源采集成果;出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视频制作: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字编辑 / 资料整理 / 视频精编 / 排版:刘爽)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