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9日,伴随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开展,新疆和田地区约特干故城人潮涌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25个省(区、市)的43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383位传承人汇聚于此,展示作品、交流经验,以“非遗+展演”“非遗+科技”“非遗+研学”等形式,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桥梁。
落地生根的援疆实践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新疆和各地非遗保护传承、交流合作成果的全方位展示,更是浓浓情谊的延续。其间,非遗技艺的碰撞,恰似一场跨越千里的“纸上对话”,每一笔都流淌着文化交融的深意。
北京、天津、安徽3个对口支援和田的地区在此次展示活动中单设展馆,精心布置的常态化展区将永久留在和田,成为非遗援疆的“常驻使者”。
步入天津馆,一幅融汇杨柳青木版年画与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作品格外醒目。“桑树枝经剥皮、蒸煮、捣浆、抄纸、晾晒等十余道工序,才能成就一张坚韧如革、泡水不烂的桑皮纸。”桑皮纸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告诉记者,安徽、江西等地的非遗传承人在天津馆了解桑皮纸对年画的呈现效果后,专门来新疆馆购买纸张,希望建立合作,共同探索桑皮纸在创作非遗作品及文创方面的新可能。
非遗援疆有新合作,也有新呈现。安徽馆内,马鞍山丝棉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袁洪滨的《新疆少女》让很多观众驻足良久。画中少女的恬静面容与优雅气度,既是对徽州韵味的细腻表达,也是对民族风情的深情诠释。马鞍山丝棉画以棉花等纤维为材料,全凭手工摩擦产生的静电和纤维自然的附着力作画。“这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两地文化的深情对望。”和田市民艾力感慨地说。
在北京馆,面人(北京面人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耗时一个月创作出26个面人群像,以指尖技艺定格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的欢乐瞬间。“最近一直在研究少数民族同胞的体态、面部特征和文化传统等,做了很多功课,最难的是刻画动态和民族服饰细节。”郎佳子彧说,当作品得到和田朋友的夸奖时很有成就感。
非遗瑰宝共赴团结之约
从河北的“硕果累累”雕漆圆盘、辽宁的“畅谈新疆好地方”掐纸琵琶摆件、安徽的徽州竹刻“双飞图”,到蜀锦织造技艺和薛涛笺木版水印技艺结合所展现的丝路意境……序厅内的52件跨省互赠作品,紧扣民族团结主题,或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精湛技艺传达吉祥之意,或以石榴、百合等造型寓意团结美好,犹如52封“家书”,字里行间写满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情谊。
此次非遗援疆展参与范围从19个对口援疆省市扩展至25个,各地拿出了最新、最具代表性的非遗作品和项目,参展项目与传承人数量均创新高。
在山西展区,繁峙晋绣第五代传承人贺晨飞带来的刺绣剪刀收纳套可谓“小物件里藏大情怀”,正是非遗援疆的具体成果。2015年起,贺晨飞7次赴疆培训,将晋绣技艺系统化传授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106团10连的学员,带动200多名少数民族绣娘就业。在此过程中,他观察到游牧民族使用剪刀频繁,但收纳剪刀不便,于是带领当地绣娘,融汇两地非遗技艺,专门设计出这款绣品——两面厚实、中间硬直,既保护剪刀,又便于佩戴,美观实用。“现在,从粗毛线到细丝线,从单一技法到多元风格,绣娘们的成长就是最好的答卷。”贺晨飞希望此次参展能将跨省深度培训的模式推广开来。
各地以优势资源予新疆所需,新疆也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积极“走出去”,彼此播种、共同耕耘,将兄弟情越酿越浓。浙江越窑青瓷与新疆的“泥土情缘”便是如此。
烧制越窑青瓷对泥料耐高温性有极高要求。越窑青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任和成在参加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援疆活动时,曾将一瓶阿瓦提县的泥土带回绍兴试烧青瓷。“结果真的烧出新疆原料的釉料配方。绍兴市援疆指挥部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给我寄来两吨多泥料。这次,我带来捐给和田市的胆瓶就是用这批泥料制作而成,同时也设计制作了带有和田城市图标的越窑青瓷盘。”任和成告诉记者,绍兴正计划在阿瓦提县落地亲子研学基地,把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种”到新疆的土地上,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更令人感佩的是新疆麦盖提农民画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米娜瓦尔·木台力甫的经历。2017年,她意识到自己的技艺瓶颈,争取到赴福建学习漆画技艺的机会,开始尝试将碱粉、蛋壳融入农民画,创作出新式农民画。此次参展,她带来自己的第一幅农民漆画。“学习漆画技艺并不容易,要应对跨界融合的种种难题,但我会努力坚持下去,用更富有创意的手法来描绘新疆的风土人情。”如今,米娜瓦尔·木台力甫的作品从单幅1000元升至1万元,她还将漆画技艺带回家乡,培训年轻人,为当地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作品证明非遗援疆从来不是单向的技艺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文化共鸣,是各族同胞手牵手、心连心的生动实践。
“非遗+”激活文旅新体验
非遗援疆活动之所以持续吸引人们前来参观、深度体验,正因其内容一直在更新、展品一直在上新、效果一直在焕新。此次活动中,“非遗+科技”“非遗+旅游”的融入就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文旅体验。
光禹莱特公司的数字织机前,观众轻牵经纬线便能“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艾德莱斯绸等传统纹样。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宇晨带着孩子体验了展区内的“丝路绘影”,为骆驼填上喜爱的颜色后,通过数字打印机和投影技术就能看到彩色骆驼从屏幕一侧缓缓而来。在中央美术学院推出的“星燧炽愿”装置中,虚拟烟花点燃的瞬间,敦煌藻井纹在光影中绽放。
活动期间同步启动的“非遗消夏购物月”围绕“消夏”“非遗+旅游”等主题,推介近百件非遗好物,让文化消费成为新时尚。湖北奶茶品牌“爷爷不泡茶”邀请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麦麦提艾力共创,选取荔枝粉为主色调,制作出新疆限定图样,让奶茶杯以及品牌周边文创都成为文化载体。“我们在新疆的40余家门店同步首发联名款,目前销量非常可观。消费者买一杯奶茶,就参与了一次文化交流。”“爷爷不泡茶”品牌相关负责人龚钰涛说,这次尝试加深了他对非遗的认知,希望与更多的非遗项目达成合作。
以匠心引共鸣,由分享达相知。李氏掐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雪在纸表面做了防水蜡的处理,创作出的掐纸葡萄灯具晶莹剔透。“远远看去,葡萄圆润甜美,透出和田玉一般的光泽,心头涌起一股甜蜜。我当即买了一盏送给爱人。”从和田墨玉县专门来逛展的徐熙说。
一针一线,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品一艺,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图景。非遗援疆,以技艺为桥,以人心为岸,跨越的不止千里,抵达的必是深切的文化认同。